滚绣坊

作者: 陈婧洁

滚绣坊0

在苏州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遍布着众多清幽的古巷,滚绣坊便是其中之一。这条小小的古巷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滚绣坊位于苏州古城中南部,东起凤凰街,西至乌鹊桥北堍平桥直街。巷长约430米,宽约7米,沿河而建,呈现出典型的江南水乡格局。

滚绣坊原名“衮绣坊”,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关于它名字的由来,要提到一位宋代名臣——元绛。他是天圣五年进士,曾官至参知政事,文章卓越,政绩斐然。在他辞官归老后,选择在苏州的一条小巷定居。苏州知州得知此事后,特地在巷口立了一座有“衮绣”二字的牌坊。“衮绣”原指古代三公(太傅、太师、太保)所穿的华美礼服,知州是想以此来赞扬元绛的功绩。后来,人们误将“衮”写作“滚”,并流传至今。

除了元绛,滚绣坊还留有许多名门望族的身影。

滚绣坊6号曾是太平天国梁王张宗禹的府邸。梁王府的建筑规模宏大,共有六进,内部雕梁画栋,曾是滚绣坊内最为壮观的建筑群。然而,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梁王府逐渐荒废,现在只留下一条几十米的陪弄,但依然吸引着众多历史爱好者前来探寻。

吴氏继志义庄位于滚绣坊41号,是巷内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吴氏继志义庄由吴之良创立,他践行先祖遗志,置田六百亩,将义庄的收入用于济贫、养老、备荒、助学。这座义庄不仅是吴氏家族的象征,还是苏州慈善文化的缩影。此后,这里经历多次变迁,1948年,“私立国基小学”建校于此(后改名为“滚绣坊小学”)。1975年,此地被筹建为“红旗区少年宫”,1979年又改为“沧浪区少年宫”。如今,这里是中国台湾慈济慈善志业基金会在大陆的第一家“静思书院”。尽管这里的功能和建筑形式经历了如此多的变化,但承载的慈善与教育使命从未改变。

自古以来,滚绣坊都是文人雅士的聚居地,清代剧作家尤侗、近代画家顾仲华、现代教育家叶圣陶等都曾在这里生活。如今,尤侗的故居“亦园”已难觅踪迹,叶圣陶的故居现在是《苏州杂志》的办公所在地,而滚绣坊26号的顾宅,仍然保留着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让人感受到小巷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时的滚绣坊,曾有梁王府的雕梁画栋,吴氏继志义庄的善举义行,还有无数文人雅士留下的诗词歌赋。而如今的滚绣坊,只见巷中的古建筑与现代小店相映成趣,古老的石墙下是时尚的咖啡馆,传统的木门后是创意工作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历史也并非只是过去的遗迹,更是活在当下、延续未来的根基。滚绣坊正是在这份根基上开出的绚丽之花,它兼具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成为苏州独特的文化景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