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燕,一名车间女工的25年技术突围
作者: 曹宏萍“新产线准备上线,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比较忙。”傍晚,江苏靖江互感器股份有限公司电子事业部部长吴兴燕匆匆吃过晚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车间绕线工人、质检员、技术员、技术副科长、技术科长、电子事业部部长……心之所向,逆流而上。二十五年间,主持研发互感器三百余种,拥有发明专利四项、实用新型专利十六项,吴兴燕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
鲜花总是开在大地上
2000年年初,刚刚中专毕业的吴兴燕走进靖江互感器厂,被安排进绕线车间。车间里,两手间线在延伸,转子飞快,日复一日,忙碌不停,时间似乎总静止在这个画面。
“其实,我的成绩在当时并不差,中考比县里最好的高中分数线还高出一些,只是当时的认知有限,没有选择继续读高中。”虽然感到有些屈才,但鲜花总是开在大地上,要把错误的决定做正确,感悟到这一点,吴兴燕很快定下心来。绕几圈,用什么材料,漆包线粗细等等,凡是与产品有关的参数,她都要弄个明白,她相信将来肯定用得着。白天跟着老师傅学技术,晚上自己加班学理论,学不会、看不懂,就追着师傅们问,厚厚的专业书被翻破了,厂里的老师傅们被问“怕”了,她对互感器也“门儿清”了。
初入公司,如何能脱颖而出?吴兴燕给出的答案是“用心工作,积极表现”。“那时的公司还没有如今这么多人,每个新员工的月度总结,董事长都要一一看。因为字迹好看,言之有物,董事长把我喊到办公室,肯定并鼓励了我。”仅一个月,吴兴燕就从绕线车间调到了质检部门。
到岗第三天发生的一件事深深触动了吴兴燕——检测时间太长,导致三台互感器损坏了。“一台机器价值3000多元,三台就损失将近1万元,而当时我一个月工资才680元。虽然公司领导没有说什么,但这个教训对我来说太深刻了。”暗自憋着一口气,吴兴燕发疯似的钻研起技术。
“带我的师父也爱钻研技术,每天下班后,我俩都会在一起敲敲打打,对已经报废的互感器进行解剖分析,尝试做一些预防措施。在这期间,我对互感器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不到一年时间,吴兴燕就成了公司“从流水线到研发室”的第一人。
要胸怀强烈的愿望
互感器是一种特种变压器,主要用于电能计量、电流量监控和保护,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例如供电局、小区开关柜和家用电表。随着时代发展,电力产业持续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市场也对企业提出新的要求。
2013年,吴兴燕被任命为电子事业部部长,一个新的挑战很快来到她面前。国家电网4月立项,邀请企业参与制订标准,5月各企业开始研发、试验验证,7月招投标,中标者9月便开始交货。时间紧,任务重,没有经验可以参照,试验多次失败后,吴兴燕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团队成员与零配件供应商们也纷纷打起了退堂鼓。“那时正在读稻和盛夫的《经营十二条》,书里说,胸中怀有强烈愿望,且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作为团队负责人,这个时候我不能退,要带头向前冲。”新的产品要能承受零下40摄氏度到70摄氏度的温度变化,温差带来的热胀冷缩对互感器的性能发挥有很大的影响。这给吴兴燕和她的团队提出了一大难题。白天想,晚上也在想;走路想,吃饭也在想;累了就去休息,有灵感了就来试验,失败了再重新来过。那段时间,所有人都陷在了焦虑、紧张的高压状态里。
一天,在回家路上,吴兴燕看到路边有天然气公司使用的波纹补偿器。“波纹补偿器就是利用自身弹性来实现温差变化调节的,我可以用弹簧,弹簧也是有弹性的!”一道灵光在脑海中闪过,她兴奋极了,立刻赶回公司着手试验,“曾经我和一个同事,半夜十一点多冲到公司做试验,因为一旦想到一个主意,就再也睡不着了。”
而为了解决零配件供应商的问题,吴兴燕甚至利用起了儿子的“人脉”。“儿子同学的爸爸刚好经营一家小工厂,借着同学情谊,我找到了对方。”为了不影响工厂的正常生产,每天晚上九点后,吴兴燕都会到对方工厂去研究零配件。回忆那段时光,吴兴燕爽朗地笑了:“似乎难题每天都有,但还是那句话,只要胸怀强烈的愿望,就能成功。”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团队终于在规定的时间通过了权威检测机构的验收,为公司带来了800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
尝到创新的甜头
“我常常对年轻的同事说,创新不是天才的专利,而是持续试错的勇气,每一个平凡岗位都能开出技术之花……”如今,吴兴燕的“逆袭人生”已成为许多新人的奋斗样板,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心得传授出去。
“不管是什么样的市场情况,企业只要具备核心竞争力,再疲软的市场都会有生存空间。要不断研发新产品,新产品进入市场后,走向成熟期,并逐渐进入衰退期,研发平台就必须培育更新的产品,等待进入市场,如此周而复始地发展下去。这是企业生存的规律。”和公司一起成长二十多年,吴兴燕一直热切地期盼着公司能成为一家坚韧的百年企业。
“我观察了公司中层管理以上人员收到的快递,是书籍的可能性比较大。个人也好,企业也好,都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创新,要抢在前面,落后就要被淘汰了。”从1966年创办至今,江苏靖江互感器股份有限公司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春秋,其一直屹立不倒的秘诀正是全员学习的浓厚氛围和不懈创新的劲头。一次技术突破就可以带来千万元的订单,一次小小的材料调整就可以节约数百万元的成本,用吴兴燕的话说就是“尝到了创新的甜头”。
从吴兴燕身上,我们看到了终身学习和实践经验叠加累积质变而来的那份朴素的创新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