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铁嘴”乡村和事记
作者: 阿凤在安徽淮北的濉溪县临涣镇,“陈文章”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陈铁嘴”。
一杯茶调解法
三十年前,陈文章来到濉溪县临涣镇法律服务所,开启了职业生涯。临涣镇是个拥有近十万人口的大镇,人多事杂,司法所和调解中心每天忙忙碌碌。
一天清晨,服务所刚开门,一位60来岁的大爷匆匆走进来,脸上写满了焦虑与无奈。原来,老大爷和邻居因为宅基地边界问题产生了争执。两家多年来一直相安无事,但前段时间邻居翻修房屋,重新砌墙时,老大爷认为邻居侵占了自家的宅基地,双方矛盾不断升级,从最初的口角之争,发展到几乎要动手的地步。
陈文章陪着大爷来到纠纷现场,先制止了双方的争吵,然后仔细查看宅基地的状况,由于年代久远,宅基地边界标记已经模糊不清,这给判断带来了一定难度。
为了弄清楚真相,接下来的几天里,陈文章走访了周边十几户邻居,询问他们对这块宅基地的记忆,同时查阅了大量关于宅基地划分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经过充分调查和研究,陈文章制订了详细的调解方案。
调解那天,陈文章把双方当事人叫到一起,给他们倒上热茶:“大家都消消气,先喝口茶,咱们今天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吵架的。”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成大家能听懂的道理,接着又从邻里和睦的角度出发,苦口婆心地劝说,“你们都是老邻居了,因为这点小事闹成这样,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多不自在。大家各让一步,事情就解决了,以后还是好邻居。”经过整整一个上午的调解,双方终于达成一致,重新确定了宅基地边界,握手言和。
调解中,陈文章收集整理了大量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用这些案例来讲法律,让村民们感同身受。他还把调解现场从办公室拓展到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和茶馆。在茶馆里,村民们一边喝茶,一边解决矛盾,氛围轻松融洽,“一杯茶调解法”的雏形就此诞生。
化解千家矛盾
在陈文章的调解生涯中,有许多棘手的案件,夹河村两户村民的房屋相邻权纠纷便是其中之一。这起纠纷持续了很长时间,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第一次去调解时,陈文章耐心地听他们说完,了解到矛盾的焦点在于一方房屋扩建后,影响了另一方的采光和通风。他现场查看了房屋情况,发现确实存在一定问题。他当场给双方讲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相邻权的规定,但双方积怨已深,根本听不进去,调解以失败告终。
陈文章没有气馁,多次与双方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诉求。为了让双方信服,陈文章找来村里几位有威望的老人一起帮忙劝说,还联系了专业的房屋鉴定机构,对房屋的采光和通风情况进行了鉴定。拿着鉴定报告,陈文章再次组织双方调解。这次,他不仅讲法律,还从亲情、邻里情的角度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六次调解,双方终于被陈文章的执着和真诚打动,各让一步,达成了和解。
除了邻里纠纷,经济纠纷也是陈文章经常处理的案件类型。张先生因生意资金周转向邻居刘大哥借了2万元应急,可由于生意亏损,未能按时足额偿还借款。原本关系不错的邻居为此反目成仇,甚至要对簿公堂。张先生无奈之下,找到陈文章寻求帮助。

陈文章把双方请到茶馆里。他先对张先生说:“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你现在遇到困难,刘大哥也能理解,但你得给刘大哥一个说法,不能躲着不见。”随后,他对刘大哥说:“大家都是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张先生也是遇到了难处,我们一起想想办法,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原本争得面红耳赤的两个人渐渐冷静下来,开始心平气和地交谈。经过一番协商,张先生制订了详细的还款计划,刘大哥表示理解,不再追究。
多年来,陈文章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300余人次,为群众节约费用10万余元;免费调解民事纠纷3000余件,其中就地调解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等500余件。他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纠纷平息在萌芽,成为村民家门口的“解忧便利店”。
用知识点亮万家灯火
除了义务调解,陈文章还是义务宣讲的“小喇叭”。他的宣讲内容丰富多样,涵盖法律知识、民俗文化、红色历史等。他经常到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做义务宣传,向游客们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到临涣镇各个茶馆进行民俗文化宣讲,让更多的人了解临涣悠久的茶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到村组、企业以及学校等单位开展法治宣传,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识。
在学校的法治宣传活动中,陈文章会讲一些校园里常见的案例,比如同学之间的打架斗殴、校园欺凌等,分析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他的讲座充满趣味,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在企业的宣讲中,陈文章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醒企业要规范合同签订流程,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如何避免合同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风险。同时,他也向员工普及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遇到问题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三十年来,陈文章开展宣讲3000余场次,受众超过50万人次。他参与创新的“一杯茶调解法”成为全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案例,“乡村小喇叭”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如今的陈文章依然奔波在乡村的各个角落,为村民解决矛盾纠纷,传播知识。他说:“我要继续当好群众的‘和事佬’‘贴心人’。”
编辑 曹宏萍 27182866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