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书香味
作者: 范心怡我就读的大学有五个大小不同的大门,庄严的东门,常闭的西门,还有靠近后街的北三门等分布于学校各个方位。由于我所在的十四号宿舍楼距离后街最近,因此,进出北三门最是稀松平常之事。
每天,在最具烟火气的北三门处,苏州城市学院的学生和教职工们在几个闸门处进进出出。闸门一侧是学院的北三门,另一侧是学院外的后街。出校北三门,向右转,沿后街漫步,就能见到街旁的一排店铺。
早晨八点二十分,在最靠近学校的世纪联华超市买一到两只包子,或是梅菜煎饼,就足以过早。几人并排走着,手里举着餐食,边走边吞咽着,梅菜饼咸中带甜、甜中带着的鲜味儿伴着饼皮的油香在唇齿弥漫。去教学楼的距离足以吃完一顿不失回味的早饭。当然,去后街买包子和菜饼对于距食堂较远的宿舍楼里的人来说,是为了久留于冬日里的被窝软暖,也是匆忙时另辟蹊径,让自己在时间齿轮上回归松弛的方式。
相比去后街,去食堂是我们时间从容时的选择。起得早又空闲,慢悠悠地从宿舍楼向二食堂、三食堂漫步。路过十二、十三号宿舍楼,走过草坪中的小道,绕过银行的校园金融网点,又在大樟树的树荫下行进。此时,就能隐约看见从三食堂的大门里走出的人群。三三两两的,或提着早餐一路快走,或欢声笑语慢慢悠悠。
无论是春夏秋冬,樟树都是碧绿的叶子。除了节假日,早晨这个时间点绿荫下都走动着人。当然,饫甘餍足的不只是人,还有猫。说起猫,学院人最熟悉不过的,就是三花猫和大白猫。听说大白猫是一只老猫了,有七年的校龄。至于三花猫嘛,刚生了一窝幼崽,不久前又被做了绝育手术,但仍那么粘人。每天早晨走在路上,远远望见一团毛茸茸的,就知道,猫也起个早床,在路边晃悠着等学生投喂。走近了,有同学的手轻撸着正在进食的猫。另外一只喂饱后的猫,眯着眼,任凭几颗猫粮散落于地。
上课,有时要去五号楼。这时需要经过数字化中心,含有“文者文章,正者道德”之意的“文正”雕塑,就矗立在中心对面。雕塑整体为篆体“正”字,外观形似一本展开的书。“书”上,形似螺钉、螺帽的雕刻纹路,寓为辛勤的教育工作者。而篆体的“文”与“正”的雕刻陈立两侧,好像叙述着学院的历史里,一届届学子播撒的辛劳汗水。
若是课堂不在五号楼,就在靠近我宿舍的一至四号楼。从所在的十四号宿舍楼右转经过小道,踩着阶梯穿过地下通道,就能到达。地下通道里人群往来,在晚自习下课时人流达到顶峰,如同地铁站的熙熙攘攘。
当我们穿过地下通道,就到了教学区域。“文正书院”几个大字如龙飞,若凤舞。远望,几个旋转的白色楼梯通向楼顶。楼梯旁的墙上,挂着一位位当代文学巨匠的照片和介绍,激励着苏城学院学子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每个教室里教师忙着授课,内容不同,风格迥异。走进汉语言文学的课堂,如坐上了时光列车的文学专车,不疾不徐,纵横古今。感受到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厚重典雅,是外国文学史的瑰丽浪漫,或是现代汉语的理性严谨。
复旦博士毕业的季老师教专业导论课,其中一部分,是学习甲骨文。季老师推荐使用的书是《中国古代社会》,书中那些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精心整理出本义、引申义及文字的书体流变。课上,我们铺开一张张白纸,描画甲骨文,墨色在清癯挺拔的字体处渗入纸背,联动起商周时期的林林总总。
大一上学期的经典文本选读课是《诗经》,由来自台湾的一位女老师授课。每周二下午,走上一号教学楼的三楼教室,听见那声“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们讲的是《诗经》”。温婉的语调里浸润出了书卷的风雅。从毛诗序到诗经的周南召南,再到邶鄘卫三风,苍茫的蒹葭丛中,喓喓的草虫声里,诗三百透过老师详细的讲述似乎串联起悠悠千年。
一号教学楼后面是上方山。山上长着成片的竹林。竹子固然具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但“绿竹入幽径”也构成别开生趣的画面。为保护山林生态,也是为守卫学生安全,山侧已被铁丝网围住,只偶尔见到不远处有猴子眼巴巴地望向铁丝网内的校园。
2024年是我入学的第一年,入学时的军训在学校操场进行。眺望操场上的主席台后方,就可看见青犹未了的山峦叠嶂。哦,那就是上方山。若是清晨晨光初现,或是傍晚夜色初降时,在操场漫步,就能感受到锈褐色的上方山别有韵味,让人不禁想起余光中先生在《泰山一宿》中的文字:“赋风景以灵性,通地理于人文”。苏州的历史文化气息在上方山下翠微湖畔的苏城学院,得到回响。
除了学业,再将视线拉回到一日三餐。若不是取外卖,就是走入食堂或去后街。食堂的“小米米早餐”“板煮演义”和“云南傅姐米线”等铺子旁的厨师,拿着锅碗瓢盆,举着叉铲勺筷,洒着油盐酱醋进行食物的烹调。米、面、粉,变着花样成为各式各样的美味,进入口腔,留香唇齿。进入后街,全家Family和世纪联华超市里正人头攒动。遥想我的高中时代,学校内有一家常客隆超市,卖的吃食虽十分有限,但我仍喜欢在空闲时光顾。因为看似是普通的食物,但却足以扰动青春敏感的味蕾,放松高考沉积的压力,偷得浮生片刻闲。如今进入大学,学校紧邻的便利店里面主食和各种零食,一应俱全。多样的种类暗示着大学生活,更具有自主性和丰富性。
Family商店的一旁,是水果店和瑞幸咖啡店。点一杯咖啡,提着从咖啡店旁菜鸟驿站取的包裹,走在回北三门的路上,路过打印店和理发店。刷脸,闸门霎时打开,我又回到了苏城学院的怀抱。此时,喝一口咖啡,香气袅袅,甘醇醒脑。若是此刻几本书在手,恰是去图书馆的好时候。
面朝翠微湖的图书馆,是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澎的代表作之一。坐在图书馆的室外座位处可见水光潋滟,洒在落地玻璃窗上的阳光星星点点。而室内由垂直的条状帘遮挡强光。在冬日温暖如春的图书馆里,几缕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桌角,听着水鸟鸣叫,显得温情可喜。
晚上与友人从图书馆回宿舍,路灯下光线柔和,照亮了前路。苏城学院的宿舍楼都为五至六层,为四人宿舍,落地床,独立书桌。一个宿舍的舍友大多为同专业的同班同学。今年期末考前,晚上与舍友一同复习,吾等在寝室共谈文学,琅琅书声,伴窗外明月一轮,岂不快哉。然近于凌晨,时有楼上声响,或叽叽喳喳,又桌椅拖动,窸窣之音,于耳不绝。室友三人,于床辗转,久未入眠。终一人乍起,冲向阳台,又无声响,愤愤卧床。戴起耳塞,床帘一闭,再入酣然。
周末归家,乃我欣喜时分。大包提握,小包斜挎,行李箱的轮子在苏城学院的水泥路上轱辘作响。北二门处,父母已在等候。几目相望,暖意流淌。走出校门,回望学院,大学的岁月在这里滚滚留痕……
学院里,师生情常在,烟火气常有,书香味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