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沪舫前印象

作者: 翁华杰

我的童年在西沪港边的舫前村度过,某日早晨,我的小学同学王友增、王友真约我回乡看看。我们的第一站是舫前小学的旧址,那里仍保存着早年的祠堂建筑。友增对我说:“今天是六一儿童节,记得小学一年级的六月一日,我与你在这里加入少先队,戴上红领巾。”尽管我们现在都已过了花甲之年,但到了这里,儿时的情景仿佛又在眼前。小学一年级,我与友增同桌,我们在书桌的正中画一条线,以表示在书桌上区分各自的领地,玩过的篮球、皮球、乒乓球像是还在跳动着。我小时候喜欢玩滚铁环,可以用铁勾推动铁环向前滚动,一直滚到海滩边。想到这里,我对他们说:“去海滩看看,我今天想抓一点小海鲜,可以尝一尝下海一餐鲜的味道。”

友真对我说:“我们小时候,只要下海,全家可以得到一餐鲜的味道,但现在要得到海鲜是很困难的。”我没有问他其中的原因,急着走向海滩,想去看个究竟。

我们一起向东步行300多米,就到了西沪港的海滩上。正是最低潮的时间,在我眼前展现了一片广阔的滩涂,在阳光下显现出五光十色,变幻无穷的魅力。遥望对岸,一团团的白云,从海滩转悠到山间;在西沪港的中心,有几只小木船像鞋子一样,搁在棕黑色的滩涂间。我的目光从远处移向眼前,观察着脚下的海涂,虽然没有爬行的小蟹,但还能见到它们的活动踪迹。

记得小时候,这海滩上可以看到很多红钳蟹、沙蟹和弹鰗(跳跳鱼)在活动,可以在海涂中寻找到虾蛄(皮皮虾)、望潮和青蟹的洞穴。我与友增经常一起在这里捕鱼、捉蟹、抓望潮。最容易得手的是皮皮虾,两头通的洞穴,用脚踩一下其中的一个洞口,就会从另一个洞口弹出两头像皇冠形状,闪着银光的皮皮虾,可顺手捉到。最难抓的是望潮,这是个难度很大的技术活,因为望潮的洞穴很复杂,就像是打仗用的地道,一不留神,望潮就钻入了这复杂的“地道”,跑得无踪无影了。友增教我用最简单的方法,先在滩涂上寻找到望潮的洞穴,然后用绳子绑住一个小蟹,放进望潮的洞穴,引诱望潮来吃这个小蟹,待引到了洞口,再用手猛插下去,就把望潮抓在手里了。

我很想过一回下海捞海鲜的瘾,以显示一下自己在小时候学过的那些技术,品尝自己动手得来的鲜味,却遭到友真和友增的坚决阻止。他们告诉我,现在海涂的情况复杂,有的位置陷下去很深,有一米以上,前几年在舫前村就有两位下海涂抓鱼虾的人因此丧命。他们的警告使我望而却步。友真接着告诉我,现在舫前村还有十几位能到西沪港抓海鲜的专业人员,他们不但技术好,能识别和掌握海涂的地势和海鲜的活动状况,而且还有专门的工具和救生保护设备,因而可以提供一定数量的纯正西沪港海鲜。

要说西沪港海鲜的味道,我听到很多这样的评价:“中国海鲜味道最好的在东海,东海海鲜味道最好的就在西沪港。”这个评价可能会受到很多人的否定,认为这太夸张了。

如果品尝过纯真西沪港海鲜的人,就认为这个评价并无不当。在西沪港很少有大黄鱼和大鲳鱼,颇具特色的鲜活鱼虾。比如用盐水煮皮皮虾,那感觉就有透骨的鲜味,还带有香甜的回味;用鲜活的跳跳鱼做冬瓜汤,鲜嫩的鱼肉与冬瓜的清香交织在一起,那味道可以引着你想要多吃几口饭;还有望潮,用墙头、舫前这一带村庄的加工方法,先把鲜活的望潮与桑叶或辣蓼裹在一起,用力地往石板上摔几分钟,然后把望潮洗干净,再把它红烧起来,这鲜嫩香脆的口味,只有实际尝到过,才会有难忘的回味。十年前,我曾经用舫前村海涂抓到的望潮招待一位北方来的客人,望潮的形状像墨鱼,他称赞这“小墨鱼”的味道真好,以后还想再来品尝。

正因为西沪港海鲜的味道非同一般,价钱也比较贵,比如皮皮虾、望潮、青蟹等,现在市面上每一市斤要卖几百元。如果我能在西沪港的海滩上抓到一只望潮,几个皮皮虾,那就可以回味童年时下海一餐鲜的美妙感受。

站在海滩上,我的思绪从记忆中回到了眼前,看到不远处有个正在爬行的红钳蟹,有点疑惑地问:“小时候在海滩上有着数不清的红钳蟹和沙蟹,现在怎么只看到这一个?”友真告诉我,西沪港滩涂改造工程正在施工中,这些小蟹在海滩的活动就少了。

我知道西沪港的海鲜正在减少,其中一个原因,是一种原产于北美洲被称为互花米草的植物侵入海滩造成的。实施滩涂改造,可以制止外来物种入侵海滩,还能提高海堤防灾能力,使滨海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改善。在海边长大的人都知道,海涂上的小鱼小蟹繁殖很快,期待着滩涂改造好以后,会有更多的小鱼小蟹,更多的海鲜。

我望着旁边清澈奔流的溪水,融入滩涂的江海之中,有鱼虾在江中蹦跳着跃出江面再钻入江水中。我估摸着,西沪港在退潮的时候,这江上奔流的水是咸水夹着淡水,是鱼虾喜欢水域。

记得我们小时候,用毛竹、木头和泥土筑起塘坝,拦住滩涂的江流,就在海滩上成了一个水塘,一些鱼虾就会入住在这相对安静的水塘中。等上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在潮水退去之后,我们先用竹栅栏加上渔网,拦住水塘的闸门口,然后再打开水塘的闸门放水,围在竹栅栏的渔网中可以捕得很多海鲜。到了冬天,西沪港的一些海鲜味道会变得更加鲜美,我们在海滩上筑起来的水塘,在冬天称为“冬塘”。西沪港有一种小鱼,学名称为棱鲻鱼,象山方言叫“寨鱼”,在“冬塘”里最多,是为西沪港的“冬塘寨鱼”。这鱼虽然不大,把它洗净后在普通的蓝边碗上放五条左右,略加一些盐和酱油,清蒸几分钟出锅后,让它在冬天的饭桌上自然凉着,成为鱼冻,那浅红色的鱼冻与银色的棱鲻鱼在蓝边碗中,显现出奇特的色彩,吃上一口夹着鱼冻的鱼肉,那清香鲜甜的味道难以忘怀。在几十年前的西沪港周边包括丹城一带,“冬塘寨鱼”是当时的一道名菜,在当地可以与野生的大黄鱼齐名。

我拿出手机,拍下眼前的景象,虽然在海滩上看不到小时候那种海塘,但在海岸边有很多养殖的人工鱼塘,还有正在进行海涂改造修复的设备。我的心中在期盼着,通过改造修复,尽快把一些曾经有点变味的海鲜,还原成自然鲜美的口味。

在离我们不远处,堆放着养殖牡蛎的工具和设备,我很喜欢吃牡蛎,高兴地说:“以后我可以来这里直接买些新鲜的牡蛎。”友真对我说:“这养殖工具是我们的老同学王天锡的,他在这里养牡蛎已经好多年了。”我并没有忘记王天锡的名字,小学三年级我与他同桌,经常去他家玩,我已经几十年没见到他了,但小时候与他相处的友情一直记在心里。我问友真:“现在能找到他吗?”友真拿起手机对我说:“我打电话叫他一起吃中饭。”

中午,我与友增、友真、天锡一起,在本地的一家小饭馆吃饭,

我问天锡,养牡蛎每年可以得到多少收入?他没有直接回答。友真告诉我,他现在每年实打实的收入在30万元以上。他们还谈到其他从事养殖、种植的同学,收入也不错。我对他们说:“你们的收入要比我这个公务员高得多。”友增经营地球仪厂,友真经营车轮加工厂,他们创业经营企业已经几十年了,在杭州、宁波和县城早就买了房子。

今年端午以后,我为寻找在童年时代那五彩斑斓的记忆梦境,又到舫前村,重返那熟悉的地名,唐家岭、杨家园、孔家、徐家井、三官堂、智门寺和西沪港的海滩。这些地名,与舫前村的村名一样,富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性涵义。我像是看到了儿时在那里走过的田埂小路所留下的一个个印记。蹦跳的青蛙、飞跃的燕子又在我眼前浮现。

在舫前村的西面是五代古刹智门寺,我出生后就随父母入住在智门寺内的国有林场,对那里的记忆尤为深刻。到了舫前村,当然要去那里看看。

当我迈进智门寺的大门,看到两旁荷花池边的石榴树,还保留着几十年前的娇艳秀美,鲜红的石榴花盛开着,让我倍感亲切。这是古刹留下的古树,我小时候在智门寺虽然已经看不到佛像和僧人,但记得这里的鲜花和树木,还有很多石刻和木刻的图画、文字,在荷花池两旁分别摆放着两个带有翅膀的石龟。其中在南边的那个石龟有个翅膀已经断了,传说这石龟想飞到天上去,被佛祖阻拦,断了一只翅膀。我小时候很喜欢听前辈讲智门寺的神话故事和传说,至今仍然没有忘记。遗憾的是,现在已经看不到昔日的石龟以及木雕和石雕的文字图画。

智门寺现在正在改造修建中,我到了新建的大雄宝殿,殿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清香弥漫,正坐中央的如来佛庄严肃穆。耳边传来僧人的诵经声,清晰而纯净。

在智门寺南面,可以通过岭下村的一条古道登上西沙岭。我再次登上久违的西沙岭,在岭顶上俯视着涨满潮水的西沪港,像是一枚平静硕大的镜子,碧蓝的天空与海面对影相照。

在西沪港南面的大雷山,东面的射箭山和西面白岩山,连接其他的群山环抱着西沪港。在西沪港边的高泥村、黄溪村、墙头村、舫前村、下沙村等熟悉的村庄,一一映入我的眼帘。在我童年的时候,经常翻越西沙岭、高架岭、彭姆岭这些连接西沪港的主要通道。每当到了岭顶,就喜欢看西沪港,把那些美妙的景色尽收眼底,在蓝天白云中领略天海相连的自然风情。此刻,我脑海中浮现出过去曾经在西沪港村庄边上的渡口和码头:墙头渡、黄溪渡、白墩码头,这些曾经是水陆要道,人来船往,源源不断。

在西沙岭顶向着北面望去,有一条通往白岩山主峰的山道,现在还隐约可见。我们小时候在深秋的时候很喜欢走这条山道,可以摘到山楂、柿子等野果,特别是那橙红色的野柿子,像小灯笼一样,闪着红熟的光亮,味道甜润浓香,比市场上买的柿子鲜甜多了。据说野柿子可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我很想再走一趟那条山道,但又考虑到已经几十年没有走过这条路了,现在是否还能通行,心中无底,决定还是以后约好同伴,一起再走那条山道,寻找那些野果。

后来,我约王友增一起又到舫前村。我们在与村里的老人闲聊时,有位老人对友增说:“你今天当了老板,日子过得好,是你祖上积德,给你们下代造的福。”

我问友增其中的缘故,友增告诉我有关他祖父的一些往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三官堂和西沙岭是当时的交通要道,有可供过路人歇脚的凉亭,友增的祖父王继墡住在凉亭里,义务为过路歇脚的百姓服务,让过客能够喝上一碗温馨的茶水,换上一双结实的草鞋。他还主动接过挑夫身上的重担,在陡峭的西沙岭道上帮着挑一段路程,让挑夫感恩于心。他所做的善事,在乡间百姓中留下很多赞誉声。王继墡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去世后,由其长子,也就是友增的伯父王尚富继续在三官堂为百姓烧茶和提供其他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象山县人民政府把位于三官堂的两亩土地,给予王尚富作为奖励,并颁发土地权证书。这份证书是友增父辈留下的文物,他一直珍藏着。

我与友增一起到舫前村与岭下村交界处的三官堂,我记得以前这里有个凉亭。友增告诉我,这里原先还有一座节孝坊,为清朝道光十年由朝廷官员为舫前村王氏家人所立,于一九五六年被台风刮倒。过去在这个交通要道上人来车往,还有很多船只停泊在港边。

现在,这里是个公交车站,昔日的凉亭与和节孝坊已经荡然无存。我梦见过在西沪港涨潮的时候,海上的渡船承载着游客,游览过海山小岛等景点后,靠拢眼前这个曾经是交通要道的三官堂渔人码头。游客们下船后,分别观赏完好的古村建筑,到千年古刹智门寺修禅悟道,洗涤尘埃,再返回渔人码头,登上舫楼观看有关海洋知识的图画和视频。希望哪一天,我们带着儿子、孙子,全家人一起,还能体验我们在儿童时代下海的快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