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教学问题设计策略

作者: 单静

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教学问题设计策略0

英语教学中,主题意义倡导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真实性问题,实现核心素养在课堂学习中真正落地生根。解决真实问题是学生非常关键的学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直接模仿,或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专业人士面对的问题是什么、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现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解决发展了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在合作中构建知识,并由此生成可以迁移的知识和技能。

由此可见,教师应该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线,创设贯穿单元和单课的真实情境或驱动性任务,从而实现对主题意义的探究。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缺乏思考与行动,无论是对真实情境的创设,还是对现实问题的设计,抑或是对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实现对意义探究的理解,教师们的意识与行为仍未得到有效统一。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问的问题透析

(一)设问碎片化,多关注语言知识

教师为了能让学生聚焦课堂,专注倾听与学习,会通过持续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不断思考与解答,看似有效,但多且碎的问题关注的大多是语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忽略了意义的探究。碎片化的提问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因为自主建构的过程已经由教师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的铺陈来代替,所以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二)设问浅层化,多指向低阶思维

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大多停留在记忆和理解层面,缺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而学生在回答时也是过于依赖直观和片面的信息,很少结合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深入思考,这样的设问方式不仅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会使主题意义的探究难以推进。

(三)设问单一化,多来自教师设计

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一直是笔者研究的重点,相对活动设计来说,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处于下风,其显性之处就是设问单一化,如问题类型单一,缺乏多样性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缺少层次性,没有对问题进行梳理与分层,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单一化还体现在提问的主体往往是教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提问。

二、以主题意义探究为核心的设问三思

(一)先思情境,需要提出真实的问题

创设与主题相关的真实情境,是设计问题的关键所在,情境性问题是将知识与真实生活情境相结合而提出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意功能和价值,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探索欲望,真问题驱动学习的真实发生、主题意义的真实探究、核心素养的真实立意。

(二)再思整合,能够提出主线性问题

基于单元或每节课,设计能够贯穿整个探究活动的主线性问题,这些问题与主题密切相关,是从起点通向终点的指南针。主线性问题要自上而下设计,从大问题到子问题再到小问题,促使学生整体性思考和不断溯源,这样才能聚焦主题意义。主线性问题要分阶设计,从事实性问题到概念性问题再到辩论性问题,激发学生进阶性思考,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同时,逐步深入探究主题。

(三)三思运用,指向主题意义探究

问题的本质是驱动学生运用语言的内在动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理解、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主题意义探究的目的就是能够深入理解主题,形成见解,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以解决现实问题,体现知行合一。由此可见,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问题设计可以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到提出新的问题这一循环形成完整闭环。

三、指向主题意义探究设问的策略

(一)明确主题,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需要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前提下,清晰界定每个单元或是每节课的主题;同时,结合英语新课标的主题范畴,主题群等内容,确保主题的选择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能有效促进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发展。主题的确立是方向和目的地的确定,同时也为问题提供必要的背景和探讨的空间。而问题则是主题得以深化的推进器,解决现实问题是探究主题意义的抓手。主题为问题情境提供核心内容,问题情境则将抽象的主题转化为学生熟悉且可感知的实体,两者相互促进,不断推动学生通过任务或活动践行和探究主题意义。

1.确定主题:促进对主题意义的探究

主题是主题意义的基础和载体,并为主题意义提供了所属的范畴;主题意义是对主题内容的进一步发掘与呈现,学生对主题意义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总结、归纳和提炼的过程。由此可见,只有确定了主题,才能促使学生对主题意义进行合理且有效的探究。

2.分解主题: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链

将单元主题或是每节课的主题进行分解的过程,正是深入了解主题的过程,子主题更具体且可操作,同时,子主题还为创设问题情境链提供不可或缺的依据。在每个子情境中,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问题或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完成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巩固语言知识、提升能力和落实素养目标。

3.延展主题:新的视角产生新的问题

主题是我们需要到达的目的地,而问题则是沿途需要解答的谜题和跨越的障碍,随着主题的深入,教师要不断地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通过问题,教师也在逐步深入探索主题。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正是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途径。值得关注的是,主题的延伸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让其在课堂上的真实思考和探究能力的提升成为可能。

(二)回应主题,分层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链时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并要清楚希望通过这些问题链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因此,问题链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突出主题,才能更好地丰盈素养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

1.设计分层目标:让探究有路径

教师在设计和撰写教学目标时,一般都会罗列出若干条目标,所谓的目标分层大抵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呈现:其一,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分层目标,学习理解类目标,应用实践类目标,迁移创新类目标。其二,基于思维品质提升的分层目标,记忆和理解层次,应用和分析层次,评价和创新层次。其三,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分层设计目标,基础层目标,发展层目标,创新层目标。目标分层有助于师生更好地理解和实现单元总目标和课时总体目标,还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主题意义的过程中明晰方向,让学习的过程有“径”可循。在回应主题时,使学生可以清晰地知道我在哪里,接下来还可以怎样前行才能达成目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ijy20250405.pd原版全文

例如,在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5 There is a big bed Read and write这节读写课中,教师依据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及读写课的课型特点,将目标分层设计如下:(1)学生能够运用Therebe句型描述房间内的物品及其位置(阅读前目标);(2)学生能够看懂邮件的格式,理解邮件内容,并能按照意群朗读课文;(3)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信息补全需要回复的邮件,描述房间整理后的样子(以上两条是阅读中目标);(4)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合适体裁和本课目标语表达爱家的真情实感(阅读后目标)。不难看出,这些目标无一例外地都在回应“Home,my sweet home”这一课时主题。

2.设计问题序列:让学习更深入

目标分层为问题序列的设计提供了方向和框架,在明确每节课的总体目标和各层级子目标后,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序列或是分层设计问题,从而确保每个子问题都能服务于总体目标,实现目标的可测可评。分层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要针对子目标设计相应问题;第二,问题设计要与情境链相符合;第三,要自上而下设计问题,意思就是从大问题到子问题,再到问题网络(问题矩阵);第四,要确定问题优先级,可以取决于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可以从关键问题和基础问题开始。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提高活动的有效性,让深度学习成为可能。

在教学“Home,my sweet home”这一主题时,针对以上问题序列设计要求,本节课问题序列设计见图1。

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教学问题设计策略1
图1

(三)活动推进,引导问题解决

在英语教学中,活动推进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深化学习理解的重要手段。学习活动的功能可以体现在不同维度。首先,活动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载体,学生在完成一个又一个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素养落地;其次,活动是解决问题的锦囊与工具,从确定主题,到设计目标,再到提出问题,这些都是教学的方向、目的和主线,而活动则可让学生通过实践提升学习效果。最后,活动是诊断目标落实的依据,活动可以作为教师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也可以是学生实现自我诊断的一种方式。总而言之,活动作为教学中的“推进器”,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卷入课堂学习,从而有效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落实意义探究。

1.循序渐进式引导,鼓励学生充分思考

循序渐进式引导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旨在通过一系列逐步深入的问题或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Home,my sweet home”主题的教学中,当课件呈现MrJones新搬迁的房屋画面时,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Mr Jones’room?”,乱糟糟的房间与新搬迁产生强烈对比,学生自然有话可说,他们使用核心语言结合图片内容进行回答。房间脏乱需要打扫,于是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What will Mr Jones do then?”,学生的回答自然指向Mr Jones可以自己打扫,而这个回答与接下来的情节发展产生矛盾:MrJones为何没有自己打扫,而要寻求Robin的帮助呢?教师随之提出第三个问题“Whydoes Mr Jones ask for Robin's help?”,原来Mr Jones 害怕老鼠,但显然这个理由并不充分。教师鼓励学生继续结合Mr Jones与Robin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学生通过回忆、分析和评价,最终认同Robin来帮忙的确合情合理,见图2。教师此时再抛出第四个问题“How can Mr Jones contact Robin?”,既让学生回顾和运用了前一个单元读写部分内容,又可以让学生水到渠成进入阅读中环节的学习。

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教学问题设计策略2
图2

2.进阶性学习活动,为问题提供反馈

活动通过其趣味性、互动性和实践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活动在实施时,一般是难度逐渐增加,内容逐渐深入的,从而体现出活动的进阶性。为问题提供反馈是进阶性活动重要的功能,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进阶性活动不仅关注学生对当前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注重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Home,my sweet home”主题的While-reading教学环节中,就是通过设计一系列进阶性活动回应主线性问题,呈现学生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步实现提升语言能力与深入探究主题意义,见表1。

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教学问题设计策略3
表1主线性问题及进阶性活动

3.多样化学习方式,协同发展核心素养

问题和活动为英语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使得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是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可以有力推动学生的自主提问和质疑。解答问题能有效促成学生的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和小组讨论;实施活动和任务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ijy2025040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