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路径
作者: 姜兰香
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至关重要,它关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对其全面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作为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是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好素材。本文从文本解读、情境再现、对比阅读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在《出师表》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路径。
一、解读文本,感受忠诚与担当
在《出师表》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引领学生逐字逐句剖析文本是挖掘文本人文精神的基础。诸葛亮在文本开篇提及先帝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彼时,诸葛亮身处隆中,不过是一介草民,刘备却放下身段,三次亲自前往拜访,这份礼遇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极为难得。刘备的举动体现出他对人才的渴求,给予了诸葛亮极大的尊重与信任。这份厚重的恩情成为诸葛亮此后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强大动力。
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蜀汉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外部,曹魏政权虎视眈眈,东吴孙权也在一旁观望,随时可能乘虚而入;内部,后主刘禅刚刚登基,朝政尚未稳固,人心浮动。诸葛亮深知蜀汉危在旦夕,却毅然决然地扛起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重任。“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从这短短十几个字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他害怕辜负先帝的信任,害怕无法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于是日夜操劳,殚精竭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语句,让他们通过朗读,在声音的轻重缓急、情感的起伏变化中设身处地体会诸葛亮的心境。例如,在朗读“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时,语调可以平缓,但要饱含深情,突出刘备的诚意;而朗读“恐托付不效”时,语速要加快,声音要加重,以体现诸葛亮的担忧与急迫心情。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生活与学习中,我们接受他人的帮助、获得他人的信任时,该如何以忠诚和担当予以回报呢?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将诸葛亮的忠诚和担当精神与自身实际联系起来,在内心深处种下要勇于担当的种子,明白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当以真诚和负责的态度回应他人的善意与信任。
二、情境再现,领悟家国情怀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文中情境,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出师表》中家国情怀的有效方式。活动中,学生分别扮演诸葛亮与刘禅,模仿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学生扮演诸葛亮时,要用沉稳、诚恳的语气表达进谏的内容,展现出他一心为国、忧心忡忡的形象;扮演刘禅的学生则要揣摩其身份和心境,思考其面对诸葛亮的进谏应有的反应。
为了让学生扮演的角色更加生动、真实,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三国时期动荡不安的历史画面:播放展现战争场面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曹魏大军压境、蜀汉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境,使他们体会国家动荡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下,学生发现诸葛亮“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背后,是他对国家和百姓深切的关怀。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明白了诸葛亮之所以不顾艰难险阻,坚持北伐,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先帝的遗愿,更是为了让蜀汉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让蜀汉恢复往日的繁荣昌盛。
在情境再现环节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和平年代,家国情怀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小组讨论,积极发言。有的学生提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捐赠书籍和衣物,是家国情怀的一种体现;有的学生提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是家国情怀的体现。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将古人的家国情怀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追求相连接,明白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始终是我们应有的精神品质。
三、对比阅读,涵养人文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出师表》与诸葛亮的其他作品,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诸葛亮的精神世界。
以《诫子书》为例,“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这句话体现了诸葛亮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视。他教导儿子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不为外界的喧嚣和诱惑所干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自身志向,实现远大目标。而《出师表》侧重表现诸葛亮忠诚报国的精神,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安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通过对比这两篇文章,学生发现,诸葛亮不仅是忠诚的臣子、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注重品德修养、关心子女成长的父亲,他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变得更加丰满和立体。
除了与诸葛亮自身的作品对比,教师还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古代其他爱国诗词,如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中原沦陷的悲愤和收复失地的决心。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展现出他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和对国家的忠诚。这些诗词与《出师表》一样,都蕴含着深厚的爱国、忠诚、坚韧等人文精神。
在拓展阅读后,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例如,教师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忠诚与岳飞、文天祥的忠诚有何异同。学生会发现,他们的忠诚都体现在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上,但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诸葛亮通过辅佐君主治理国家、北伐中原等实际行动践行忠诚;岳飞是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抵御外敌入侵,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文天祥在国家灭亡后,坚决不向敌人屈服,以死明志。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文精神的内涵,认识到不同时代的人在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机时,都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这些精神品质。学生表示: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时,要像古人一样坚韧不拔,不轻易放弃;面对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要勇于担当,积极贡献力量。这样的思考与讨论深化了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知,提升了他们的道德境界和精神追求,有助于其在经典作品的滋养下成长为具有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作者单位:大冶市尹家湖中学)
文字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