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S模式推动古诗词教学教研升级

作者: 刘卫

古诗词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借助EARS教研模式,开展了以“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策略”为主题的教研活动。该模式通过期望(Expectations)、收获(Acquisitions)、反思(Reflections)、建议(Suggestions)四个环节,形成一个持续优化教研活动的闭环。

期望:精准把握需求,明确教研方向。确定教研主题后,组织者通过线上问卷、组织备课组线下讨论等方式收集教师对教研的期望。经整理,教师的期望主要聚焦三个方面:创新教学方法,引入多样化吟诵等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深入解读文本,挖掘古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整合教学资源,收集音频、视频等拓展材料辅助教学。这为后续教研指明了方向。

收获:多元分享交流,拓展教研成效。在“收获”环节,我们以一节古诗词公开课为课例复盘对象,展开系列追问。在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古诗词创作历史背景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涵。复盘时,其他教师提出“如何让图片展示与诗词讲解紧密融合,避免生硬插入”的问题。经过探讨,大家达成共识:可以依据诗词内容和文化背景设计启发性问题。比如,讲解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示秋夜山林图后,提出“图中的意象与诗中山居生活有何联系”“山林的静谧氛围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和追求”等问题,让图片成为学生理解诗词的切入点。教师还拓展思路,提出诸多优化建议,如邀请学生依据对诗词的理解创作简笔画并分享创作思路,从创作角度强化学生对诗词内涵的认知;学生展示图片时,教师为其配上古典音乐,渲染氛围,让学生在视听结合中感悟诗词意境美。通过分享,教师相互学习、启发,推动了教研成果在后续教学中的应用。

反思:深度剖析问题,探寻解决路径。在分享收获的基础上,组织者和参训教师共同展开深度反思。组织者从教研活动设计、组织实施、资源调配三个方面反思。如,教研活动设计上,对教学方法、文本解读、资源整合的讨论各自为政,缺乏连贯性;组织实施时,时间分配不合理,小组讨论时间过长,导致专家总结仓促;资源调配层面,拓展资料的深度参差不齐,部分资料超出学生理解范围。

参训教师从自身学习体验和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角度反思。在教研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遇到不少难题。例如,有的教师在讲解《山居秋暝》所蕴含的自然意趣与归隐情怀时,难以向学生通俗易懂地传达。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决定制作展现古代山林生活与现代乡村风光的PPT,向学生展示古代山民劳作、休憩的场景以及现代游客在假期享受乡村宁静生活的画面,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人和今人共有的对自然的热爱,再通过课堂讨论,分享亲近自然的感受,加深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

建议:集思广益,优化教研方案。基于反思结果以及活动全程收集的教师反馈意见,组织者系统整理关于培训活动的改进建议,涵盖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教学环节安排、教学资源整合等关键点。

以教学环节安排为例说明。教师建议增设学生作品展示与分析环节,在课堂上展示学生仿照《山居秋暝》创作的古体诗以及相应的赏析文章,以便教师通过深入剖析这些作品洞察学生对诗中传统文化元素,如对古人山居生活、自然审美等的理解程度,进而调整教学策略。如果发现学生对诗中“竹”“莲”意象理解浅显,教师可以开展“《山居秋暝》意象的文化意蕴”专题教学,呈现魏晋田园诗、唐宋山水诗等描绘山居生活的诗词,引导学生对比阅读,自主探究其意象运用与情感表达的异同,深度领会诗词风格的演变。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潭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

文字编辑 孙爱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