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度阅读
作者: 邹燕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和高阶思维。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在作业设计上下功夫,用作业引导学生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度阅读。
一、基于文本分析,设计探究类作业
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探究类作业,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学作品的内容,深刻领会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
1.挖掘主题思想类作业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讲述的是关于父爱的故事。教师可以围绕父爱主题,从细读场景、情境体验、分享启示三个维度设计作业。作业一:仔细阅读描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场景的文本,关注其中的细节描写,如通过“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等句子体会细节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作业二:回忆自己与父母离别的一次经历,体会离别时的情感。作业三:说说什么是父爱,以及这个故事给你的成长启示。
2.语言赏析类作业
教学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时,教师可以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设计如下课堂作业,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艺术的理解。作业一:圈出课文中“爆”“搏击”“震撼”等动词,体会作者如何用动词传达腰鼓的磅礴力量。作业二:找出文中使用感叹号的短句和含有“了”字的三个短句,朗读这些句子,体会其节奏与安塞腰鼓鼓点节奏的相似之处。作业三:圈出课文中“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等句子,分析这些句子如何通过语言节奏表达情感。这三道语言赏析作业可以帮助学生体味作者如何运用语言塑造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进而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作品。
3.结构分析类作业
梳理文章脉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布局谋篇的意图。教学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整体把握作品的结构,绘制一张《孔乙己》篇章结构图。学生只有深入阅读《孔乙己》,才能清晰地把握其结构特点——该作品以孔乙己的四次出场为横向时间轴,通过“身体—尊严—社会关系”三个纵向维度,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人物命运变化图。由此领会鲁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巧的布局揭示社会现实与人物命运的意图。
二、基于深度阅读,设计链式作业
文学作品阅读的连贯性对于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品情感和深化阅读体验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巧妙设计单一文本阅读纵向推进、多文本阅读横向关联的链式作业,可以提升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连贯性,帮助他们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度阅读。
1.单一文本理解作业
层层递进的作业能引导阅读步步深入。教学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山地的回忆》时,教师设计课前预学作业,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抓住“1941年”“山地”等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梳理“送袜子”“离别”等关键事件并填写思维导图,初步感知文本内容;设计课中研学作业,引导学生结合预习成果梳理文章结构,体会“我”与妞儿之间的鱼水深情,并通过“她低着头笑了”“袜子补得又结实又好看”等关键语句分析妞儿善良、纯朴的形象;设计课后固学作业,引导学生为博物馆的中“袜子”写解说词,展现袜子背后妞儿与“我”的故事,体会军民之间真挚温暖的情感,深化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2.多文本对比阅读作业
教学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时,教师可以设计对比分析作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与精神品质。例如,对比分析邓稼先与钱学森。课前预学作业要求学生阅读《邓稼先》以及钱学森的相关资料,梳理两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填写表格,表格内容包括“科研领域”“成就”“精神品质”等;课中研学作业要求学生先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邓稼先“默默奉献”“爱国报国”的精神品质,并与钱学森“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进行对比,探讨两位科学家在精神品质上的异同,再结合邓稼先和钱学森的事迹,谈谈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以及这种精神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
三、基于知识迁移,设计支架式作业
设计支架式作业既要注重知识积累,又要强调方法迁移,以强化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核心能力。
1.知识助学作业
知识助学作业是迁移已有知识突破学习难点的作业。教学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时,教师可以基于文本特质,设计“停连符号迁移运用”作业——从模仿文本范例、对比句式节奏图谱到自主设计朗读脚本,让学生在具象化操作中内化知识,走向深度阅读。在模仿文本范例阶段,教师可以设计“记录朗读符号,感知句式节奏”的预学任务,让学生借助知识卡片中的标准符号,标识课文中的典型句式(如排比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在具象操作中感知语音停顿与情感表达的关联。在对比句式节奏图谱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抒情句)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写句)两类典型句式,借助“句式韵律图谱”知识卡片分析句式节奏差异,找出规律——长句通过拖长尾音构建抒情空间,而短句群借跳跃式停顿强化动态画面感。在自主设计朗读脚本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春》的文体特征,创作春日主题朗读脚本并标识个性化停连符号,进一步迁移运用所学知识。
2.方法迁移作业
《老山界》与《谁是最可爱的人》同属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以掌握“批注”核心阅读能力为目标。鉴于学生通过《老山界》的学习初步掌握了批注阅读方法,为进一步落实单元目标,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教师可以设计与批注关联的作业。作业一:基础性批注——初读课文,标识时间、地点转换的关键词句,在书中做好批注,梳理叙事脉络。作业二:体验式批注——选择体现战士崇高精神的典型语句(如“他们的灵魂多么美丽和宽广”)进行诵读和批注,并结合生活体验阐释“可爱的人”的时代内涵。通过完成批注练习,学生既能迁移《老山界》的批注经验,又能依托文本细读内化革命精神,完成从信息提取到情感共鸣的学习进阶。
四、基于创意表达,设计拓展型作业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设置的六个学习任务群之一。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创意表达为主的拓展型作业,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融合,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1.创意写作作业
创意写作作业包括续写故事、改写结局、写角色日记等。教学《背影》后,教师可以设计续写故事的作业:请你想象主人公在车站目送父亲背影远去后的情景,他可能会做什么?他如何处理父亲买给他的橘子?他内心的感受有何变化?请把你的想象结果写出来。教师也可以设计改写结局的作业:假设作者在父亲离开的那一刻突然意识到自己没有来得及说出一句话,请你改写这个情节,描述作者的反应和随后的行动。教师甚至可以设计写角色日记的作业:选择文中的父亲或作者,以该角色的身份写一篇日记,记录父子离别后的心情。这类创意写作作业可以引领学生反复阅读作品,仔细体会作品中父子分别时的心情。
2.模仿练笔作业
教学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时,为引导学生走近作品、走进作品、走出作品,教师可以设计新颖的模仿练笔作业,即模仿《济南的冬天》的表现手法为家乡设计有声明信片。为了完成这项作业,学生需要先阅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文章内容;再分析作品的写作技巧,模仿作品的表现手法写一段关于家乡的解说词,并为其配上一段音频或视频;最后,将音频或视频转换为二维码嵌入绘有思维导图的纸质明信片中,完成有声明信片的制作。这类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认识,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3.文学鉴赏作业
教学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步》后,教师可以设计一项作品赏析作业:有评论者认为“《散步》以简单的散步活动为载体,深刻探讨了生活的哲学和生命的价值”,请你以这段评论为由头,写一段赏析文字。学生要想完成这项鉴赏作业,必须走进作品中,揣摩作者的写作技巧,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4.读后延展作业
教学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设计读后延展类作业,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学习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后,教师可以以“文化寻踪——发现身边的‘社戏’”为主题设计读后延展类作业:“你是否注意到,你的家乡或社区有类似‘社戏’的传统活动?比如热闹的庙会、喜庆的舞狮表演等。请你化身‘文化小侦探’去探寻身边的文化宝藏,调查家乡或社区的传统活动,探寻这些活动的起源和现实意义。”这项课后延展作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戏》的主题,还能唤醒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记忆,增强他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教师发展中心)
文字编辑 罗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