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需求驱动的工程硕博士校企联合招生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王红岩 常宝华 陈振宏 丁丹红
摘 要:在当前全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更是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核心途径,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也正逐渐成为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模式。联合招生既是校企共同培养工程硕博士的起点,也是架起高等工程教育与产业实际需求之间桥梁的关键纽带。通过剖析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趋势、分析当前工程硕博士招生模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与多所高校紧密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基于企业需求驱动的工程硕博士校企联合招生模式,提出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依托项目精准匹配为核心的校企联合招生模式与机制,以期实现教育资源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招录符合校企联合培养特定要求的优秀生源,并为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展示基于企业需求驱动的校企联合招生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和成效,以及在促进产教融合、提升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工程教育;研究生招生;校企联合;企业需求;依托项目;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1-0001-05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current national economic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technical talents has been given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The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l is an effective path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collabor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which is also the core approach to cultivate outstanding engineering technical talents. The joint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master's and doctoral students by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s gradually becoming an important model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collabor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Joint enrollment is not only the starting point for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to jointly cultivate engineering master's and doctoral students but also the key link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industry. By analyzing the national trend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nrollment, analyzing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enrollment model for engineering master's and doctoral students, and based on close cooperation with multiple universitie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ndustry-university joint enrollment model for engineering master's and doctoral students driven by enterprise demand. It proposes a joint enrollment model and mechanism centered on enterprise actual needs and precise project matching, aiming to achieve precise docking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with enterprise demands, recruit excellent students who meet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 joint training,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engineering technical talen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actical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 joint enrollment model driven by enterprise demand in practice, as well as its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engineering technical talents.
Key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graduate enrollment;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enterprise demand; project-base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及“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系列指示批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对高等工程教育的高度重视,为深化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1-3]。目前,校企合作的工程硕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逐渐成为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产教研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4-7]。校企联合招生作为促进产教研融合的起始点,又是校企合作培养高水平工程硕博士人才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发展的核心前提[8-9]。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作为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在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持续推进产教研协同,通过与多所高校紧密合作,不断探索校企联合招生机制,提出了基于企业需求驱动的工程硕博士联合招生新模式,为合作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期为持续推动工程技术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培养出更多能够引领未来技术创新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贡献力量。
一 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趋势分析
近些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由2010年53.82万人增至2023年130.17万人,招生人数增长1.4倍,年均增幅10.9%。目前,博士研究生占比为11.3%、硕士研究生占比为88.7%,呈同步增长趋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招生规模增长显著,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为26.6万人,占当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总数的41.2%,截至2022年增至72.6万人,占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8.5%,招生人数占比较2015年提高17.3%,其中,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人数由0.2万人增长至2.4万人,占全国博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比例由3.2%增至17.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数由26.4万人增长至70.2万人,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比例由46.3%增至63.6%[10-11]。根据趋势预测,2028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达到111.3万人,占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比例接近70%,如图1所示。
随着全国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在职人员选择通过专业学位教育来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特别是在工程、医学、法律等实践性强的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趋势明显,招生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教育质量保障、资源合理配置等多方面的挑战,尤其是校企联合培养的工程硕博士研究生,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同优化招生、培养模式,协同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难题的能力,同力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 工程硕博士招生模式现状分析
(一) 传统招生模式存在的问题
针对当前工程领域的高等教育,招生工作既是高质量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起点[12],又是教育与产业对接的关键点、还是选拔和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工程硕博士招生模式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以标准化考试为主的测评模式,缺乏工程背景方面的考查。在工程教育领域,标准化考试虽然能够客观地评估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但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针对工程背景与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查。这种测评方式往往侧重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不足以全面衡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领域的技术迭代更新速度快,要求工程硕博士研究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快速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以标准化考试为主的招生测评模式无法有效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考虑将更多的实践能力因素纳入招生评估体系。
二是传统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模式,缺乏解决问题能力的考量。传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模式是由学校主导,进行理论知识考试与面试,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考试成绩,忽略了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考量,如何综合考量学生的创新潜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仍是校企联合招生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是脱离实际需求的联合招生模式,缺乏针对企业所需人才的考虑。工程硕博士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课题研究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应当紧密围绕科技创新的前沿方向、研究课题的实际来源及工程问题的复杂性展开,尤其是要紧密结合企业的技术需求,这对于引导人才培养和工程教育的方向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招生模式并没有充分地将企业的实际需求纳入招生考评体系,导致学生在进入企业实践或就业后,往往需要额外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这种情况不仅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成本,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效率和职业发展速度。因此,招生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以确保工程教育输出与企业实际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 校企联合招生的优势与挑战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工程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这不仅为校企联合招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校企联合招生模式是一种教育与产业创新合作方式,可以将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技术需求紧密结合,优势在于能够依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精准选拔符合特定需求的学生,让他们在企业面临实际工程问题中开展专业实践学习。这种模式不但体现了目标导向、效率优先的工程教育理念,也确保学生从招生阶段就具备满足企业未来职业需求的潜力。
校企联合招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工作流程的差异、合作的持续性及利益冲突等方面。学校和企业在招生标准、选拔流程和评价体系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以学校作为招生主体的前提下,联合招生既需要体现企业需求,又要遵循学校现有的招生制度和工作流程,如何协调校企招生工作流程的差异是面临的主要挑战。校企联合培养需要双方长期投入资源,包括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及实践配套资源等,由于企业面临市场环境不断变化,这种合作的可持续性也将面临挑战。此外,双方的利益分配、知识产权归属和商业保密等问题也是校企联合招生面临的重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