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内涵、问题与路径

作者: 赵孟良

摘  要:围绕新时代新农科背景的具体要求和发展思路,采用问卷调查和资料梳理的方式研究涉农高校中农学教学实践基地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和后续发展思路。共发放调查问卷286份,收回286份,回收率100%,有效答卷286份,问卷内容涵盖被问卷调查人的基本信息、对实践教学基地的了解和认识、针对目前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及效果评价等方面,通过梳理问卷结果发现有67.1%的人认为在农学专业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非常重要,但绝大部分人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并不了解;以及有125人认为目前的农学专业实践教学资源配置是不足的;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多数人表示目前开展的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存在教学内容过时、与现代知识体系脱钩或偏离、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被调研人员中的学生中有70.6%的人反映实践机会少且实践时长短;有56.6%的人认为实践教学资源缺乏。基于问卷结果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和未来发展路径,为我国农学专业的教育教学研究及实践基地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

关键词:农学;教育教学;实践基地;问卷调查;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1-0104-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and development ideas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eaching practice bases in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data combing,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follow-up development ideas. A total of 286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ut, 286 were recovered with a recovery rate of 100%, and 286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answered. The questionnaire contents covered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respondents,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bas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practice teaching process and effect evaluation, and it was found through combing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67.1% of the students think that practical teaching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but most of them do not underst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125 people think that the current allocation of agronomy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resources is insufficient; In terms of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 the majority of people sai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ractic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agricultural major, such as outdated teaching content, decoupling or deviation from modern knowledge system, and single teaching content. 70.6% of the students surveyed said that they had few practice opportunities and long practice time. 56.6% of them think that practical teaching resources are lacking. Based on the problems found in the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pecific solut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paths. This study provides some theoretical ideas for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of agronomy major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agricultur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base; questionnaire survey; current situation study

农学教学实践基地作为农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农学类专业人才的摇篮。建立和发展教学实践基地对涉农高校开展教学和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有重大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的根本任务,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的高度重视[1]。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并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全面而系统的部署,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农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教育教学的主抓手,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

作为培养农学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之一的教学实践基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得到重视和建设,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尤其针对西部涉农高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实践基地种类单一、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不高等矛盾比较突出,基于此背景,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调研及资料梳理等方式系统研究了目前涉农高校中农学教学实践基地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和后续发展思路,对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教学实践基地的内涵特征

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伴随教育教学而生,在我国众多地域都建立了诸多富有意义的教学实践基地并对其培养学生的模式开展了积极探索。但教学实践基地的特点并未引起学界的更多关注,已有研究中聚焦教学实践基地的数量少,这使得很多高校,尤其是涉农高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处于“自发”状态,而缺乏更高层次的理论指导。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教学实践基地的内涵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一)  建设主体

教学实践基地一般包含两类,一类是由学校建设的教学实践实验室、网络虚拟平台等,由学校内部人员运行并配套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另一类是由校外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如企业、公司、合作社和工厂农场等建设的,以盈利为主,但可开展一定范围的教学实践场所或基地。如果将教学实践基地理解为广义上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其实是扩大了其内涵。本文中所研究的教学实践基地主要是指以高校为主体建设的教学实践基地,并不包括独立的以经营和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公司等机构。因此,教学实践基地是在高校发展中由高校为主体组织建设或搭建的教育教学平台,主要用于教学理论知识的实践操作场所,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并能配合理论教学有效开展和实施。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可为涉农高校有组织地开展实践教育教学提供优质的平台和资源,使农学类专业学生能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类实践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知农、爱农、兴农、强农”的情怀、意志和本领。

(二)  价值定位

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和核心要素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塑造农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核心要素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由此可拓展出对“教学实践素养”的理解,即指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实践价值观、必备实践品格和关键动手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实践观念、实践能力、实践习惯、个人品质和实践精神等[4]。教学实践基地必须紧扣学生个性、基本素养的发展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开发教学实践课程、提供教学实践服务为主要任务。

(三)  运行机制

在教学实践基地的现实规划中,单一主体、单一视角参与的情况比较多[5],即高校或企业公司等组织机构一方按照理论课程的知识架构或企业自己的经营理念和想法进行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或是简单地将已有基地直接“拿来”转设,虽然也能起到教学实践的作用,但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科学性不足。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同样需要综合教学理论、培养方向、目标和社会用人需求等多元主体要求。高校是开展渗透式育人的主阵地,也是推进理论与实践协同发展的主引擎,社会是提供未来学生就业的主战场。此外,政府职能部门还要积极协调和牵线搭桥,鼓励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社会组织机构参与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支持学校与校外基地签订劳动教育合作协议,明确彼此权责,使得教学实践基地面向区域学校开放共享,赋能实践教育新样态。

二  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建设高质量教育教学实践体系是实践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内涵。高质量实践教育体系的形成既需要宏观的设计,也需要微观的思考。目前,教学实践基地在本质上也尚未完全开发其教育功能,面临各种现实困境。

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目前教学实践基地的现状、问题等进行了调研,发放调查问卷286份,收回有效问卷286份,收回率达100%。问卷设计了15道题,内容涵盖了被问卷调查人的基本信息、对实践教学基地的了解和认识、针对目前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及效果评价等方面。

(一)  参与问卷人员基本情况

286人完成了问卷调查,其中学生231人,占问卷总人数的80.7%;教师32人;管理人员4人,其他人员如学生家长等19人。针对231名学生的年级分布,大四学生28人,占学生总数的12.1%;大三学生123人,占学生总数的53.2%;大二学生29人,占学生总数的12.6%;大一学生51人,占学生总数的22.1%。学生层次从大一到毕业班均有分布,说明问卷数据能够反映当前大学中大学生的真实情况。通过对参与问卷的286人来自的地理区位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有15人来自东部沿海地区;有34人来自中部地区;有152人来自西部地区;有47人来自北部地区;有38人来自南部地区。受调查人员家乡背景覆盖了全国不同区域,说明问卷数据结果具有普适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