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马春梅 李晓曦 温爽 杨硕摘 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医学教育中有天然的首要地位。为了建立高质量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其中,特别是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要下力气,避免出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分离的情况。医学免疫学课程是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三大前沿学科之一,也是我国高校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国家一级学科中为本科中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基础课。依托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教学建立基于医学免疫学的课程思政体系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对”大思政、大教育“的思路的一种践行。该文以案例研究的形式探索在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中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并对如何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充分发挥育人作用,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医学免疫学;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1-0189-04
Abstract: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moral and talent cultivation holds a natural and primary posi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high-quality university talent training system, it is essential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especial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void the sepa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dical Immunology is one of the three frontier disciplines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sciences,and is a compulsory foundational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clinical medicine and basic medicin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medical immunology teaching, which is also a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promin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Medical Immunology for undergraduate clinical medicine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through a case study. It also discusses how to utilize foundational courses to enhance students' moral development, promote alignment between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Medical Immunology;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approach; teaching case study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中国建设作为党对人民的重要承诺[1]。医学教育是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发展医学卫生健康事业之本[2-3]。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学校对医学人才的培养。医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医学教育中有不可或缺的核心地位。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因此,培养拥有高尚道德情操,坚守崇高理想,且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是高等教育的不变使命,这一目标应该始终贯穿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5]。医学是人学,医学教育更需要注重培养德术兼备的卫生医疗人才,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双轨并行[6-7]。在医学教育领域,需要采纳宏大的思政教育观念,紧密结合医学专业的独特性去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使命,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南京医科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同时也是首批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医学院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南京医科大学高度重视“新医科”思政建设,已经多次规范化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和专题培训,组织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并将其编写成案例集。更重要的是南京医科大学已将课程思政的推进融入各学科建设的全局规划之中,并建构了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力图创造出自身独有的、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全景图,旨在通过体制的完善来解决立德树人各个环节的难点和盲区,从而为全校办好课程思政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进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将专业知识讲授和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融合,如何为创新性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机制支持是进行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问题[8-9]。基于医学免疫学的教学和研究,笔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究,并在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思政建设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将本课程建设成为南京医科大学课程思政案例课程。
本文以笔者所讲授的医学免疫学课程为例,系统阐述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中的主要理念和策略,并通过具体的实例探讨在医学专业课程中引入课程思政内容的技巧与方法,真正做到价值导向和知识传授的同向并行。
一 医学免疫学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方式
医学免疫学是一个连接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桥梁学科,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前沿学科,新的发现和理论不断出现。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既包括对人类免疫系统的基础研究,也注重如何保护人体免受疾病的临床实践,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学科特点。基于此,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以反映最新的科学发现,从理论知识和深层次思维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免疫系统如何协调工作,以及它如何影响人体生理功能和疾病。因此,医学免疫学与思政教育共同注重科学思想和逻辑意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上述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建设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机融合。
爱国主义:医学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直接关系到国民健康。从经验免疫学时期到现代免疫学时期,在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中,科学和医学工作者的付出和奉献展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传递给学生,结合实际例子,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使命感,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承担社会责任,践行报国之路。
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整体性、相互关联性和对立统一原则,认为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一哲学思想不仅适用于社会科学,也可为自然科学尤其是医学免疫学提供理论指导。在医学免疫学中,人体免疫系统也是一个整体,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动态变化的自身与外部环境。唯物辩证法思维原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有益的理论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科学精神:免疫学是一个基于科学实验的学科,强调数据和事实的重要性,这与思政教育中的科学精神相符合。教学过程中,展示科学家崇尚真理、勇于探索、严谨求实、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历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科研创新重要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弘扬科学主义。
人文关怀:医学免疫学对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医学免疫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疾病,这与思政教育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相契合。教学过程中,通过强调医学免疫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注重人道主义和伦理价值的传播;融入医学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意识到作为医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二 医学课程思政目的:建构医学生道德、知识、能力等全面素养
韩愈《师说》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之所以将“传道”放在了首位,无外乎在古人看来,师者要以道驭术;对于从事医学教学的教师而言,医学的价值观的养成尤为重要。杨泉《物理论》云“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宋代张杲《医说》中也指出“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粗守仁义,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这些我国古代的名家格言皆论述了学医必须先立德修身,方可成就医患双方。
欲善医道之事,必先备其精湛之器。在医学专业教育领域中,这里的“器”不仅包括了精通的专业医学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又涵盖了正确理解和有效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基本认知能力和核心素养。所以,医学专业课程的目标是既要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素养,为他们未来在工作岗位上提供坚实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备胜任力、学科融通、高尚道德情操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医学人才,更好地适应我国“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的发展需求。在医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思想政治课程长期以来已经承担起上述使命。在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融入思政内容,并以不生硬、不俗套的方式通过一堂堂课程让家国情怀、创新思维、职业道德、人生理想、伦理意识、科学精神、医者精神和合作精神进入学生的心灵,势必会成为传统的大学思政课程的一个有力补充,并且对于毕业生专业水平的发挥、对社会的有利贡献和对学生自我理想抱负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10]。
三 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案例
医学免疫学从人类抵抗感染性疾病的斗争中发展而来,独立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领域,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技术进步和以前未被重视的内容浮出水面。在免疫学发展历程中,科学家们遇到过层出不穷的挑战和困难;但是他们不畏艰难、迎难而上,最终攻克了很多困扰人类数千年的疾病,为现代医学的辉煌篇章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每一个免疫学领域的重大突破,都凝聚了追求真理、无私奉献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熠熠生辉地映照出科学探索的真谛与壮丽。它不仅挽救了众多生命,还改善了许多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人类健康和临床医学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在医学免疫学课程中,我们可以巧妙地将价值观和人生观塑造、人文精神熏陶和科学精神培养融入到教学,为大学生照亮学医之路。以下是几个具体方案。
案例一: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免疫学概论”)。人类有记载的最早免疫实践之一,是对狂犬病的防治。中国东晋名医葛洪(公元283—363年)所著《肘后备急方》载“疗狂犬咬人方,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这种医疗实践已经无限接近于路易斯·巴斯德的预防接种方法,是我国传统医学对免疫学的突出贡献。在当代,姜素椿教授主动以身试药,成为第一个接受恢复期病人血清治疗的SARS患者;“糖丸爷爷”顾方舟教授成功研制出脊髓灰质炎疫苗,并将其制备成便于儿童口服的糖丸形式,有效控制了脊髓灰质炎在我国的传播;这些都是将个人价值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的典型案例。古往今来,我国医者的杰出贡献和奉献精神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鼓励学生报效祖国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生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