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哲学家彼特拉克
作者: 赵丰诗歌、旅行、哲学,这是十四世纪意大利人彼特拉克生命的全镜头。如何在大自然的山水间发现诗,并以哲学的光辉温暖人类,彼特拉克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作为一个著名的旅行家,他的前半生穿梭往返于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之间,徜徉于意大利北部的山水之间。1336年4月26日,彼特拉克和他的兄弟以及另外两个同行者爬上了一座一千九百米的山顶。在那时的欧洲,无缘无故地登山,是极不寻常的事件。正是因为他的这个举动,这个日子被认为阿尔卑斯主义的诞辰日,彼特拉克本人也被称为“阿尔卑斯主义之父”。身心的放纵,山水的滋养,促使他形成了反对中世纪教会长期以来宣扬的禁欲主义的思想理念,使他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
在和友人寻访古代遗迹、周游名山大川、饱览山光水色的途中,彼特拉克喜欢登高远眺。宛若孩子一般,他在高处手舞足蹈,领略阳光和风,探寻山水的源头,挥笔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作。他描绘着斯佩西亚海湾静谧安宁的美景、威尼斯港口五光十色的世景人情、那不勒斯城热烈悠深的传统气氛。他赞美纯真的爱情,歌颂自己美丽的祖国。
就自然美的自觉观赏、社会效用及艺术魅力而言,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洞开,唐宋时达到顶峰,而在西方,当时仍处于遮蔽状态。就自觉意义上的自然美欣赏,东西方的“时差”达到了十一个世纪之多。在文艺复兴之前,西方人虽然也能感知到情感的体验,但难以抵达审美的境界,彼特拉克实现了这一突破。
彼特拉克有这样一段趣闻:十四世纪初的一个清晨,法国南部阿维农城里的人们看见一个青年兴冲冲地向城外跑去,于是惊奇地问:“彼特拉克,你今天又要去哪里啊?”年轻人回答道:“去登图克斯山,去眺望那原野中美丽的景色。”对此,瑞士文化史家雅各布·布克哈特认为,彼特拉克是西方最早发现自然美价值的现代人。正是有了彼特拉克意义深远的发现,才有了伊拉斯莫斯、蒙田、笛卡儿、华兹华斯等人对自然之美的观赏和描绘,才有了与中国迥异其趣的西方自然美观念以及这种观念的近现代继承与发展。
彼特拉克的山水抒情诗是在继承普罗旺斯骑士诗歌和意大利“温柔的新体”诗派爱情诗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并形成了格调轻快、韵味隽永、善于借景抒情的风格,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我像往常一样在悲思中写作/鸟儿的轻诉和树叶的微语/在我耳边缭绕/一条小河/傍依着两岸鲜花/在和风细浪中畅怀欢笑……”
这里,彼特拉克通过花、鸟、河、风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我仿佛看见,面对一朵花,彼特拉克发现了爱情;聆听鸟在空中的飞翔,彼特拉克洞悉到了自由……如果说诗人是借景抒情,我却从中领会到了心灵展露于自然之美的人文主义情调。
在西方,用诗来表达人文思想,是彼特拉克开拓性的贡献,其中最优秀的是叙事诗《阿非利加》和抒情诗集《歌集》。《阿非利加》描写古罗马统帅斯齐皮奥战胜汉尼拔的英雄事迹,充满爱国主义精神。这首诗让他获得了桂冠诗人的荣誉。《歌集》汇集了他逝世前四十多年间所写的三百多首十四行诗,其中以《我的意大利》最具代表性。当时的意大利,由于受到教皇的干涉、外敌的入侵以及各城邦国相互混战,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目睹这种现实,诗人写道:“看吧/我的祖国/你所喜爱的我的故乡/正在为无名原因引起的战争和那不能抑制的纠纷/受着多么残酷的折磨和煎熬……”
这血和泪凝成的诗句,饱含着彼特拉克忧国忧民的深情,寄托着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歌集》中的大部分诗篇是抒发其对少妇劳拉的爱情。1327年的一天,二十三岁的彼特拉克在亚维农的一所教堂与一位骑士的妻子邂逅。这位二十岁的少妇仪态端庄,妩媚动人,彼特拉克对其一见钟情,堕入情网之中。劳拉在亚维农的教堂里出演《离散的旋律》的身影,激起了他的创作冲动。此后,岁月不断流逝,可是彼特拉克却不顾禁欲主义的束缚,始终对劳拉一往情深。在劳拉身上,彼特拉克寄托了他关于美和精神品质的理想,用无比抒情的诗句,对她的形体之美反复咏叹,并在自然之美里找到了劳拉的影子和灵魂。
对于大自然之美,彼特拉克极其敏感,《歌集》中的《清、凉、甜蜜的水》是显著的例子。作为爱情诗,这首诗冲破了中世纪禁欲主义和神学思想的樊篱,大胆歌颂爱情和幸福,表现了以人和现世为中心的新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在艺术风格上,彼特拉克的抒情诗继承普罗旺斯骑士诗歌和“温柔的新体”诗派的传统,克服了抽象性和隐晦的寓意,表现了新的人文主义精神,使爱情诗更加接近生活的原貌和本质。
《歌集》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后世人尊彼特拉克为“诗仙”,将他与但丁、薄伽丘并称为欧洲文学史上的三颗巨星。1340年,巴黎和罗马争相邀请他去接受桂冠。彼特拉克最后选择了罗马。1341年4月8日,在罗马卡匹托山上隆重举行授冠仪式,当主持人郑重地宣布授予彼特拉克“桂冠诗人”的光荣称号时,全场掌声雷动,人们热烈地向他表示祝贺。从此,彼特拉克便成为享誉整个欧洲的著名诗人。
彼特拉斯直言:“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句名言,被视为人文主义的宣言。有学者认为,彼特拉克是第一个提出人文主义概念的人。因此,他获得了文艺复兴第一人、人文主义奠基者的美誉。
勤奋研读古典著作,掌握渊博的知识,是彼特拉克人文理念形成的坚实基础。他广泛搜求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并最早突破中世纪神学观念,运用人文主义观点予以诠释和阐述,对意大利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文艺复兴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称他为文艺复兴先驱丝毫不为过。
作为一个人文主义的大声疾呼者,彼特拉克没有忘记历史。他用拉丁文写成的《名人列传》一书,列有二十一位古罗马时期的历史名人(从罗慕洛起一直写到凯撒为止)和皮鲁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汉尼拔的传记。他透露,写作此书的目的,在于以人物传记形式给意大利人展现一部宏伟壮丽的罗马史,让他们了解意大利的过去就是历史上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从而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以摈弃基督教宣扬的“世界国家”的空想,从而走上民族独立统一的道路。《名人列传》中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是彼特拉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又一重要特征。
彼特拉克在史学领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概念。在他看来,在他所崇拜的古代和寄予无限希望的新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使人深恶痛绝的时代。这个时代既毁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又毁灭了“公共美德”,因而是个黑暗、愚昧、倒退的时代。在彼特拉克的心目中,已经有了日后所谓“中世纪”这一概念的萌芽,并规定了这一概念的内容。
“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在历史的时光里,彼特拉克挥挥手,对世人微笑着说。
彼特拉克人文理念的形成,与他的身世密切相关。1304年,他出生于阿雷佐。父亲瑟·彼特拉克是佛罗伦萨著名的公证人,和但丁一起于1302年被黑手党政权从佛罗伦萨放逐。彼特拉克与其家人追随从1309年教会分裂中迁居亚维农的教宗克莱孟五世,迁至亚维农早年生活的地方。1311年,彼特拉克随家迁居法国,在普罗旺斯旅居多年,后来迁至法国南部的阿维农。他曾在博洛尼亚学习法律,但却酷爱文学。父亲去世后,他专心从事文学活动,其间当过神甫,结识了枢机主教乔万尼·科隆纳,有机会出入教会、宫廷,并周游意大利各地和欧洲一些国家。面对纷乱的现实生活,他渴望实行政治改革。1347年,罗马平民在科拉·迪·里恩佐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反对封建君主的暴政,彼特拉克写诗表示支持,并打算奔赴罗马参加这一斗争。
与同为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薄伽丘的相识,巩固了彼特拉克的人文主义理念。1349年,彼特拉克认识了小他九岁、他的狂热崇拜者薄伽丘。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共同探讨人文主义的话题。1351年,彼特拉克毅然辞去教皇秘书的职务,由薄伽丘举荐,到刚刚成立的佛罗伦萨大学讲学。在此,两位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热心支持一位名叫里昂古奥·彼拉多的希腊人把《荷马史诗》全部译成拉丁文。
晚年,彼特拉克在一个叫阿克瓦的小村庄买下了一所房子,潜心读书写作。深夜,村人仍然会看到这位老者房间窗前明亮的灯光。1374年7月的一天,当人们走进他的小屋时,发现它的主人伏在桌前,他的头深深埋在古罗马著名诗人维吉尔的手稿中,已经与世长辞。
彼特拉克晚年的伴侣是一只猫,它成为这位思想家情感的慰藉者。彼特拉克终生未娶,那个他一生钟爱的劳拉,并没有真正走进他的生活。唯有一只温情脉脉的猫,依偎在彼特拉克委婉和叹息的怀抱里。彼特拉克死后,这只猫被制成木乃伊。如今,它依然被保存在一个壁龛中,壁龛上饰有一只大理石制成的猫,刻写着彼特拉克写的五个字:“仅次于劳拉。”
千秋万岁,名不寂寞。这便是人文主义先驱彼特拉克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