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家全
作者: 余维立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家全离开我们已经20多年了。陈家全是对新中国田径运动进步与发展有重大贡献的运动员。1965年10月,他在重庆以10秒整的成绩平了当时的男子100米世界纪录,在世界和全国引起很大的轰动和反响。《体育报》开辟“学习陈家全勇攀高峰的革命精神”专栏,延续数月之久,每天发表向他学习的文章。陈家全成为全国体育界学习的榜样。
时光荏苒,今年是家全平世界纪录60周年。60年来,他的成绩和事迹曾被反复宣传和提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事业的发展,短跑新秀不断涌现,他渐渐被人遗忘了。今天,许多人可能对这位贡献巨大的短跑明星一无所知。我从自己的经历和记忆中择取过去未被人提及的片段,展示家全人生与事业的光彩,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他,寄托我的思念。
陈家全,1938年出生,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身高1米77,有极好的天赋和身体条件,速度、爆发力、跳跃能力、灵活性、协调性都非常好。他的专业训练是从三级跳远开始,十七八岁就能跳到接近15米,这在上个世纪50年代是很了不得的成绩。他参加过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选拔赛,年龄最小,却战胜所有老将获得冠军,赢得在场许多苏联专家的赞叹和欣赏。后来因为长时间在硬地上跳跃,膝关节受伤,不得已,只能退役去学校读书。不经意间参加的一场比赛,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陈家全转项成了短跑运动员。他在短跑训练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身体条件和素质,表现为速度快、弹跳好、技术规范合理。他的立定三级跳远达到10米30以上,100米跨步跳可以在27步内完成,这些成绩放在今天也是非常不错的。他的技术协调、合理、实效,在同期运动员中非常突出。特别是他的起跑技术和成绩在全国领先多年,《体育报》曾专门刊登过他的起跑图片,题目就叫“火箭飞离发射台”。除了短跑专项,家全在其他项目上的表现非常全面,他的跳远、跳高、跨栏甚至撑竿跳高等项目,都有较高水平。当年就有人说,如果让家全练全能项目,也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
我常常用近些年来短跑新星们的情况与家全相比。他如果生在今天,一定可以取得百米打破10秒的成绩,不输给现在水平最高的运动员。但是60年前训练条件落后,训练器械、科研方法和后勤保障的条件均难以达到提高水平的需要,训练理念和认识也处于起步阶段,对训练规律、方法、手段和要求缺乏深入研究和实践,创新和发展也没有提上日程。所以,在那个时代,家全的条件再好,也难以达到今天新星们的成绩水平,不可能完成超越时代条件的任务。
家全在业余爱好中,篮球、排球和足球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乒乓球、台球也常常在活动中名列前茅。篮球是他水平最高的球类项目,曾入选重庆市体工队的篮球队,后因四川田径队调他而放弃了篮球。1962年在昆明冬训,有他作为主力参加的国家田径队排球队,在对外售票比赛中战胜了当年排球乙级联赛第三名的队伍,充分显现了出色的身体素质在球类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家全天生聪明、头脑敏捷,喜欢并擅长娱乐性质的游戏、竞技或活动。他的业余活动中,围棋、象棋和国际象棋都达到较高水平。
围棋是家全终身的爱好,他为之投入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上世纪70年代初,国家田径队和国家围棋队同住一楼,许多人不了解围棋,觉得那不是运动项目,所以与围棋队来往较少。家全是主动跑到围棋队学习和请教的极少数人之一。在漫长时间的交往中,他向围棋界前辈和运动员学到了许多知识和实战经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围棋队早已迁离训练局,田径队在武汉体院集训,每逢星期天休息,家全独自坐渡轮从武昌到汉口,去新华路体育场,找邵福棠老教练讲棋和学习。所以,家全的围棋水平在训练局都是名列前茅的,田径队许多人都是在他的引领下学会了围棋,并取得一些进步的。
此外,家全还喜欢唱歌、唱京剧,年节时下场表演优美协调的舞姿。如此多才多艺,在体育界凤毛麟角。



家全的家庭出身不好,在动辄得咎的“文革”时期,他言谈举止小心谨慎,避免与人深交,努力工作,一切循规蹈矩。他正直、善良、宽容,与人为善,有两件事可以充分说明。
其一是“文革”中,一些领导干部被下放到基层单位,送到短跑组的是国家体委原副主任李梦华,由家全负责监管批斗。家全领着我们这群半大小子,与梦华主任共同生活和学习一年有余。我们像一个温馨的集体,没有任何歧视、漫骂、侮辱或人身伤害,唯一的变化是“李主任”的称呼变为“老李”。家全的带头作用使我们这群年轻人明辨是非、站稳立场、以诚待人,为一生的成长进步打下良好基础。
其二是家全身为一名老运动员、组长,还是教练员,始终如一,以诚待人。大家对各种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甚至激烈争论,他从不打小报告,保持自己的良心。在家全面前,我们都能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保持昌明和谐的气氛。家全一生没有挂过虚职头衔,担任过的最高职务是国家田径队短跑片片长,一个纯技术性的基层小干部。偶然谈及这些事情,家全曾笑谈自己“干了一辈子,才是一个陈科长”。
家全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担任短跑教练,在国家队执教二十多年,又帮助一些省市队伍执教十多年,直到去世都没有离开过教练岗位。他培养训练过多批运动员,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国际比赛中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但是,人无完人,家全也有不足和弱点。由于性格上的散淡和放松,他抓住短跑项目训练的主要特点,在一批批运动员身上反复强化,都不同程度取得许多进步,却没有取得应该达到的真正高水平成绩。年纪轻成绩优的后起之秀在取得一些进步后就停滞不前,未能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训练计划一成不变,缺乏对不同运动员有针对性的区别对待,以及训练安排、手段和方法的固定化和管理松散等,是造成停滞不前的原因。如果这些方面有所改进,许多优秀运动员可以更上一层楼,比如李涛当时就可能达到10秒左右的水平,在那个年代是真正的世界水平。
我认识家全是在1964年。当时,我刚进省队,被派来北京参加全国比赛,迄今已60多年了。家全那时年仅26岁,他的朝气蓬勃和意气风发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从1965年底,我们在一起工作30余年,从运动员到教练员,几乎每天在一起。几十年时间,家全以他的言谈举止和实际行动,给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他始终是我尊敬的兄长和老师。家全离世这20多年时间里,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常常想起他,想起我们在一起的美好岁月。他的因病早逝使人遗憾。近十年来,我们每一次进步与取得成绩时,我都在想,如果家全看见这一切,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