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计之深远

作者: 唐丽华

家庭是幼儿成长、生活的地方,每位家长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也产生了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不同的教育方式下,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不同,他们在与外界互动交往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认知经验向外传递不同的信号。

老师通过观察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发出的诸多信号,可以了解幼儿的隐性需求,给予适宜的爱与教育,使其感受到被认可,获得满足,在爱与理解中健康成长。

“就是要抢回来”

在科学探究室,大家忙着组装乐高玩具。壮壮抓住一个带轮子的乐高材料与琪琪对峙着,双方都不松手。琪琪说:“这是我先拿到的。”壮壮说:“我先看到的,而且我这里就差一个轮子。”说完,猛地推了一下琪琪,倒地后的琪琪大哭起来。壮壮说:“我爸爸说就是要抢回来,我要这个轮子。”老师尝试引导壮壮向琪琪道歉,并尝试协商一起玩,但是壮壮并不予理会。

小朋友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争抢玩具的状况,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壮壮爸爸的“抢回来”这个观点,让壮壮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懂得与人沟通,阻碍了其社交技能和解决冲突能力的锻炼。我们与壮壮家长进行沟通,其家长亦认识到,幼儿的社交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社交技能,以及与同伴友好相处、协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我就是做不到”

下午吃点心环节,乐乐吃完了小肉包后就坐在椅子上等着老师剥橘子。老师说:“我们已经是上幼儿园的小哥哥了,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做的哦。”并手把手教乐乐剥橘子皮,没想到乐乐把橘子丢在餐盘中,嘟着嘴说:“我就是做不到。”乐乐在很多场景中都会讲这句话,稍有挑战就会说“我就是做不到”。这反映出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不足,以及良好生活习惯的欠缺,导致其遇到挑战时出现逃避心理、依赖心理。

我们及时关注幼儿在面对困难时的畏惧心理,一日活动中引导乐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通过玩手指游戏、手工制作、参与班级劳动等,锻炼其手部小肌肉。乐乐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完成任务带来的自信心,扭转了“我就是做不到”的自我认定。

“大家都别玩了”

在自主游戏时间,甜甜和皓皓正沉浸在娃娃家游戏中。突然天天跑来,猛地掀翻了炒锅,并对甜甜和皓皓的制止置若罔闻。老师注意到这一情况后,立即暂停了天天的游戏,并试图引导他向同伴道歉。然而,天天带着一股倔强,始终沉默不语。在这个情景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天在游戏活动中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当其他孩子忙于操作和体验时,天天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采取了极端的行为。

孩子的这些行为,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家庭教育的不同模样。这些行为让我们看到,老师和家长需要紧密协作,解开孩子行为背后的谜团,在爱与教育间找到精准的衔接点。

观行为——寻找爱与教育的连接点

古人云“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幼儿呈现的典型行为,深受环境、教育等因素影响,而这背后也可能是爱的不同表达。我们通过观察这些行为,尝试探寻爱与教育的连接点,让二者相得益彰。当幼儿出现争抢、闹脾气、不愿尝试等行为时,我们需要细究他们的言行意图,与家长积极沟通互动,在信息互换中达成共鸣,助力孩子接纳情绪,学会合理表达与调控,共同营造兼具爱与教育的成长环境,纠正行为偏差,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析原委——探索爱与教育的平衡点

教育并非单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孩子内心求知的火焰。这火焰的点燃,离不开爱的助推,更需要爱与教育实现平衡。当幼儿出现异样行为,多因生活中缺少恰当引导。剖析幼儿行为成因,也是成人反思自身教育方法的契机。成人应以 “松弛有度、合情合理”之法,在养育中寻得爱与管教的平衡点,借适宜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引领幼儿成长。

寻可为——架构爱与教育的出发点

爱之深,则谋远。幼儿正处于成长关键期,成人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深刻影响着幼儿的情绪、举止和言行,对其认知与社会性发展意义重大。教师与家长沟通时,应探寻切实可行的切入点,找准问题根源。指导家长莫将自身压力、竞争观念过早传递给幼儿,避免包办,剥夺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同时,校家通过观察、分析幼儿活动中的偶发事件,抓住教育契机,共商教育之策,为幼儿营造“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的成长环境。

唐丽华:江苏省南京市将军山幼儿园教师

编辑 乔可可 1872248468@qq.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