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千锤锻钢骨 矢志创新铸国梁

作者: 丁莉莎

淬火千锤锻钢骨 矢志创新铸国梁0

举矿冶之星火 兴钢铁之大业

“北京科技大学自成立以来,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钢铁是最紧缺的物资之一。无工业,不大国。无钢铁,不强国。

发展工业首先要发展钢铁工业。为培养冶金专门技术人才、服务新中国工业发展所需,1952年春天,在京城北郊的满井边,集结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学院等高校矿冶系科的学科力量,中国共产党创办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60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

这所应国家之需而生的高校,带着“举矿冶之星火,抚百年之国殇”的印记,注定要与中国钢铁工业一同壮大。“为国而生、与国同行”是北科大自诞生之日起就不变的初心使命,“钢铁强国、科教兴邦”也早已熔铸到每一位北科人的血脉之中。

建校初期,在“无风三尺土,下雨两脚泥,上课钻工棚,夜读须秉烛”的艰苦条件下,校园整体教学秩序井然,全校师生意气风发,一边上课学习、一边参与建设,各项工作快速走上正轨。

彼时,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云集。例如,魏寿昆院士作为我国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两大台柱”之一,至今仍是学校的“王牌学科”)创始人之一,一生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其科研工作为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其教学工作更为国家培养了四五代冶金科技人才。再如,我国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的主要创建人章守华,作为北科大建校筹备委员会委员之一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在培养中国材料科学领域学术带头人和开拓学科新领域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这些治学严谨、学风优良的学者的研究指导、引领带动下,北科大的教学科研事业在数年间不断奔赴新的高峰。1960年,徐宝?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弧形连铸机;同年,朱觉发明了我国第一台大型电渣炉;1970年,杨让成功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和第一枚洲际运载导弹壳体材料;1987年,余达太研制我国第一台国产大型工业机器人;2003年,刘应书的“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制氧供氧系统研制与应用”项目填补了世界上高海拔制氧技术的空白;2018年,吕昭平团队研发的“基于共格纳米析出强化的新一代超高强钢”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9年,朱荣主持的“二氧化碳在炼钢的资源化应用技术”入选“2018年世界钢铁工业十大技术要闻”;2019年,李晓刚获得美国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W.R.Whitney奖;学校多项科研成果助力北斗卫星、运20、J10、大飞机等国家重大装备研制;韩静涛团队研发的“弹性伸杆型航天器展开系统”成功应用于张衡系列、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及天问系列火星探测器等重大航天探测任务七十余载步履不停,一代代钢筋铁骨逐梦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锚定国家重大需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第一”。

2021年5月15日,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在火星成功着陆,遥远的红色星球上首次留下了中国印迹,这标志着我国星际探测迈出了重要一步。由韩静涛带领团队研发的“弹性伸杆型航天器展开系统”装载于“天问一号”,助力探测器完成各项探测任务,参与书写中国航天的辉煌篇章。

这并非韩静涛第一次攻坚航天领域课题。从近地太阳同步轨道的“张衡一号”电磁监测卫星,到探秘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再到“天问一号”,由他主持研发的“弹性伸杆型航天器展开系统”,目前已有320余套装载于100余颗中外各型航天器上,定位准确,展开成功率为100%。在韩静涛看来,“‘崇尚实践’是刻在北科大人骨子里的东西”。

淬火千锤锻钢骨 矢志创新铸国梁1
淬火千锤锻钢骨 矢志创新铸国梁2

“北斗”“嫦娥”“天宫”“天问”“蛟龙”,大到大国重器,小到圆珠笔头,均有北科大人的身影。

啃下自主生产笔尖钢这块硬骨头,为数百亿支圆珠笔安上“中国笔头”的是北科大1986级校友王辉绵。他说:“大学要培养工匠精神,要沉下心来,坚持创新,打造精品。”

北科大校长杨仁树说,学校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卡脖子”问题,多项核心技术应用于生产实际,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钢筋铁骨”是这样“炼”成的

清和四月,北科大主楼内的石匾上,四个敦实的大字“钢铁摇篮”,在无声的岁月里沉淀为古铜色,彰显出几分厚重。

建校73年来,北科大让一代代钢铁青年在“钢铁摇篮”中淬炼成长,为钢铁工业之崛起培养了30余万名莘莘学子,其中包括47位两院院士、一大批冶金企业总经理和总工程师,为国民经济建设尤其是冶金、材料行业的发展壮大立下不朽功劳。

从1.0→5.0,打造人才培养的“北科大模式”。在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上,学校结合发展实际和特色优势,长远性布局、系统性谋划、阶段性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因材施教、应才培养,形成了具有鲜明北科特色的人才培养进阶版本。

1.0版本是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学校在原来授课教师主教,班主任、辅导员辅助的育人模式基础上,为本科生配备了人生“引路人”,通过“导师主导、研究生协助、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的模式,让导师带研究生,研究生带高年级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带低年级本科生,组成导师主导、朋辈辅导、督学帮扶的育人共同体。目前,学校已组建由10位院士领衔,1600余位专任教师组成的导师队伍,实现了本科生全覆盖。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刘旭东,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科研,累计荣获4项国家级、9项省部级、14项校级奖项。谈及科研之路的起点,刘旭东认为是大二参加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让自己尝到了做科研的甜头。当时,他在本科生导师郑裕东的指导下,申报“可注射型壳聚糖基复合水凝胶的制备改性与性能调控”项目,制备一种可治疗牙髓感染的根管填充材料。在整个过程中,他学会了独立完成文献查阅总结、实验方案设计与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项目结题报告撰写及答辩等。最终,项目顺利结题,获得校级以上项目一等奖,并参与申请一项发明专利。“从入学开始,郑老师就围绕生涯规划、学业辅导、创新能力等对我进行全面指导,引导我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尽早明确学业发展目标。正是他对我的全程耐心指导,让我亲身感受到科研从理论变成实践的魅力。”刘旭东说。

2.0版本是本硕、本博贯通培养。学校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阶段的课程与研究有机结合,实行学制贯通统一规划和专业试点贯通发展,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与自身目标自主制定学位方案。该改革已率先在矿业、冶金、材料等一流学科推进,将逐步扩大至全校其他学科。

3.0版本是“一生双师百企千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学校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育人实现精准化就业。实施“212X”培养模式,为学生配备校企“2”名导师,由企业承担部分培养经费,学生在大三大四和研一研二“2”个阶段到企业生产一线参与课题项目,并根据学生自身能力和职业规划,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种渠道。2022年开始,学校和全球不锈钢的引领者“太钢”(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共和国重型装备的长子“太重”(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设立3.0版本的首次落地班级——“钢铁脊梁班”,招录研究生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力争为行业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汽笛声声,耀眼的钢花在转炉旁翻飞四溅。“师傅,如果要具体应用我们研究的钢渣碳酸化技术,水的量怎么确定呢?是不是每次都需要计算到克?”“生产线不是实验室,得按照工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用更大的计量单位来计算。”在太钢集团生产车间,企业导师仪桂兰给“钢铁脊梁班”学生王睿杰进行现场教学,实验室里的数据与生产实际在这里碰撞融合。

环境工程专业的王睿杰是“钢铁脊梁班”第一批学生,在太钢集团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生学习,用半年时间深入了解钢铁企业的生产流程。他说:“在现场学习,让我意识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必须走到一线,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行业发展。”

“从研一就把学生送到企业培养,大学教师、企业工程师、学生紧密联结,形成育人共同体。”杨仁树表示,大学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企业工程师参与学生培养,校企联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疑难杂症”立项研究。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提升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帮助他们成长为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4.0版本是课程体系重构。学校打破传统学科、专业之间的课程体系壁垒,为学生成长为“个性化”的交叉复合型人才提供条件。一方面,根据市场需要和岗位需求,鼓励老师围绕某个特定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探索设立“微专业”,灵活搭配课程,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培养学生更强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以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提升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定位,自主规划设计成长路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允许学生选修其他专业课程并计入学位学分。目前这一改革已在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展试点。

5.0版本是“开放合作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培养模式的着力点在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创新思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胸怀、国际实力,能参与全球竞争、全球比较、全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依托数智化等契机,校内探索促进学科专业交叉、校外与行业特色类高校结合各自优势专业,开展“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探索“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新机制,共同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卓越复合型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以“钢筋铁骨”文化滋养莘莘学子。“如果说690桥梁钢标志着我国桥梁用钢从跟跑到并跑,2000兆帕级桥梁缆索的使用则意味着桥梁材料实现领跑”在北科大“大国钢铁”课堂上,从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到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深入浅出地为学生描绘钢铁工业砥砺奋进的生动画卷。冶金工程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谭宇博说:“钢铁行业正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需要技术革新及大量优秀人才。我们有幸跟着名师学习,更感任重道远。”

作为公共选修课,“大国钢铁”课程是北科大实施大学文化精品战略和发挥校史育人作用的重要抓手。该课程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相关企业的知名专家分节讲授,面向全校学生开放,通过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未来,带领学生从第一座高炉兴建、首次实现桥梁用钢技术突破、高端用钢逐步自主化等诸多“小切口”,回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大成就”。课程一经推出便广受关注,现已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和工程教育特色课。“从行业角度了解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从人文角度理解钢铁人传承的精神,学生立志投身钢铁工业的信心更足了。”毛新平表示。

在此基础上,学校组建由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专家学者组成的“钢铁精神”研究课题组,深入开展“钢铁精神”专项阐释研究,编写《钢铁铸就时代精神》等书籍,举办“‘传承钢铁精神·铸就钢铁脊梁’文化大展”,从历史溯源、文化传承等方面,系统解读“钢铁精神”内涵。同时,组建学生党员、辅导员和校友宣讲团,开展老教授精神系列寻访活动,对学生开展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