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典范
作者: 刁基诺 纪静怡 丁欣雨 蒋博雅 蔡抒恩中关村软件园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高地,通过完善文化科技融合的支撑体系、深入挖掘园区发展文化内涵,以及强化科技成果的文化价值传播等多方面举措,不断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基于团队的调研与思考,我们为中关村软件园区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中关村软件园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发展目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园区自身的支撑体系入手,通过对基础建设与发展机制进行持续优化,在运营管理、产业孵化以及产学研等多方面吸取优秀经验。
在运营方面,可参考印度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采用现场开发与离岸开发相结合的方式,以适应市场全球化进程,通过鼓励本国园区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将开发人员派送到用户身边提供服务,不仅有助于提高开发效率和响应速度,还能够让企业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从而使企业贴近市场需求,快速响应客户要求,这对于中关村软件园拓展全球业务、实现科技产品与不同文化的紧密融合,有可借鉴之处。
在管理方面,国外园区的不同发展路线也为中关村软件园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印度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采取自治管理模式,其邦政府授权电子城的管理机构为自治的准政府机构,从而实现分散化发展公共治理。而日本筑波科学城则采用国家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协作的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基础设施规划齐全,立法保障与政策优惠的目标。根据我国国情,这种政府主导的规划建设具有较强的实践可能性,在推动科技和文化融合时,应当由政府牵头制定全面且针对性强的发展规划。但班加罗尔园区由入驻企业组成产业协会,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并自主开展合作的管理经验,也值得转化为更符合我国园区需求的发展模式。
中关村软件园的产业孵化赋能计划也可以借鉴以色列特拉维夫高科技园区的国家创新孵化体系,全链条跟进企业创业发展,关注最为脆弱的初创前端,为其提供高至85%的资金支持,并建立“导师制度”。由来自工业、商界和学术机构的专业人士担任创业总经理及项目委员会,监督、引导创业者们在科技与文化融合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技术应用以及文化内涵的平衡。
中关村软件园正加快构筑产学研融合的创新生态。在产学研融合的发展道路上,美国硅谷“政府主导——大学人才输送——创新企业孵化——创投机构加持”的成熟模式值得借鉴,而在处理学校与商业机构之间的创新转化问题时,则可以参考英国剑桥科技园区的运营模式,学生通过学校平台,获得商业机构对自己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大学则通过与商业机构合作及与学生的专利分成获利,商业机构也通过合作,推动自身创新创业相关项目的开展。
目前,中关村软件园应进一步聚焦现有资源,注重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利用,充分展现科技与文化交融的魅力。中关村软件园拥有众多极具潜力的科技活动,如在“科技向北”系列活动中,通过举办音乐节、运动季等一系列科技人文活动,展现科技与文化的紧密结合,促进不同领域的思想碰撞,激发了更多的创新实践。通过对这些资源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与提炼,中关村软件园能够形成一套文化赋能全流程规划,围绕这一规划,在开展相关科技活动时,便能够有特色、有条理地导入文化元素,促进文化科技跨领域融合,并建立常态化融合机制。
总的来说,在优化自身支撑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发挥现有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模式,中关村软件园能够进一步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全球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典范园区。

目前,中关村软件园应进一步聚焦现有资源,注重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利用,充分展现科技与文化交融的魅力。中关村软件园拥有众多极具潜力的科技活动,如在“科技向北”系列活动中,通过举办音乐节、运动季等一系列科技人文活动,展现科技与文化的紧密结合,促进不同领域的思想碰撞,激发了更多的创新实践。通过对这些资源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与提炼,中关村软件园能够形成一套文化赋能全流程规划,围绕这一规划,在开展相关科技活动时,便能够有特色、有条理地导入文化元素,促进文化科技跨领域融合,并建立常态化融合机制。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的教师,2024年,我带领四位“园区小助教”参与了“‘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园区行”活动,深入中关村软件园开展了近5个月的调研。最终,我们形成了约6.4万字的《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中关村软件园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路径探析》报告。
调研期间,我们始终关注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比全球与中关村软件园科技属性相近的园区,我们总结出可借鉴的经验,比如,印度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的国际化运营模式、日本筑波科学城的政府主导规划建设、以色列特拉维夫高科技园区的国家创新孵化体系、英国剑桥大学科技园的生态系统打造,以及美国硅谷的产学研融合机制等。
四位“园区小助教”是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她们之中有大创赛国家级项目负责人、优秀学生干部纪静怡、丁欣雨,有对文化理论研究高度关注的蒋博雅,也有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蔡抒恩,她们为调研带来了多元的思想交流。此次调研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责任编辑: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