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凛“威风”拂青檐

作者: 吕欣怡

打卡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中的军工老建筑,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青檐碧瓦之上独树一帜的“屋脊兽”。脊兽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鸱尾(鸱吻),在正脊两端;二是仙人骑凤,在4条垂脊的檐角尖端处;三是神兽(蹲兽),在垂脊端头的后面。正脊和4条垂脊,正脊两端的鸱尾加上4条垂脊角端处的仙人骑凤合在一起,被后人习惯性地称为“五脊六兽”。在实用性上,它们起着保护木栓铁钉以及支撑固定屋脊的作用。在装饰性上,它们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艺术美感,展现中国传统特色。当然还有文化寓意,如镇火消灾、辟邪驱恶、吉祥如意等,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对世界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凛凛“威风”拂青檐0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建校之初建造的11号、21号、31号、41号、51号教学大楼,采用了质朴大气、宏伟壮观的传统风格,中式宫殿大屋特色尤其突出。与众不同的是这里的屋顶不铺琉璃瓦,不搞雕梁画栋,四角飞檐上也没有“仙人骑凤”“狮子”“飞马”等,守护这里的不再是寻常脊兽。

啸天虎与骑兵

哈工程教学楼上最显眼的“屋脊兽”非教学楼正脊两端的“大老虎”莫属,它伏于脊上呈蹲坐姿态,身体肌肉线条分明,展现出力量感;头部高昂,嘴巴大张似在咆哮,神情威猛;尾巴弯曲上扬,整体造型彰显出老虎作为百兽之王的威严霸气。它占据了传统正脊上鸱尾的位置,既与传统屋脊兽风格相融,又以昂扬姿态为建筑增添独特韵味。师生们都称它作“啸天虎”,象征雄壮威武、不畏强权的气势。

据“哈军工”的教员回忆,当年那几幢教学大楼的设计任务,交给了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由总工程师李光耀负责主持。技术人员陈星浩提议,把大楼4个垂脊上的蹲兽,换成各系的装备。时任院长陈赓初看大楼脊兽改革的草图时十分满意,并说:“这个老虎设计得很好!谁要是来侵犯我们,老虎就狠狠地一口把他咬住了。”陈赓同意了这一脊兽改革方案后,在设计和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教学大楼正脊上便没了“鸱吻”,而“坐”上了两只威风凛凛的“啸天虎”,4条垂脊尖端处的“仙人骑凤”也换成了英姿飒爽的“骑兵”,还依照系别,依次安排了飞机、大炮、舰艇、坦克、吊车,构成了大屋顶上的独特风景。

飞机:11号教学楼

11号楼的前身是哈军工的空军工程系教学楼,其屋檐上的设计选取了骑兵以及代表空军的飞机模型。除了这显眼处的特点,11号楼还玄机暗藏。整个11号楼内部呈“日”字结构,建筑总面积4.7万平方米,楼层举架在3.5米以上,门厅和走廊都是水磨石地面,走廊宽达3米。别小看这个简单的“日”字结构,搭配上11号楼里散落各处的10余座楼梯,可就成了一个迷宫般的存在。这些楼梯并非每一座都是由地上1层直通6层,有的仅仅连上1~2层,常常是走着走着就没路了。此外,在1层,南北门之间不是直接互通的,若想穿楼而过,一定要先爬到2层,走到另一边,再下楼梯到达另一侧的1层无数学生在这里上演过原路返回的戏码,方向感再好的同学也在这里迷失过方向。

大炮:21号教学楼

21号教学楼作为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大楼,它的大檐角上装饰着由骑兵为前导的4门大炮。炮兵工程系大楼建成于1954年,面积3.3万平方米,坐落于校园中央,北临奥列霍夫广场,南望11号楼,东临哈军工纪念馆,西与黑龙江省军区仅一墙之隔,地理位置优越,是校园的中枢建筑。

凛凛“威风”拂青檐1

1956年10月,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五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正是在21号楼与任新民等教授的相遇,促使钱学森将哈军工的任新民、梁守?、庄逢甘、卢庆骏等知名教授调任五院,成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火箭技术的中流砥柱。也正是这些在21号楼发生的故事,使哈军工人成为开启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先行者、亲历者和见证者。自21号楼建成,炮兵工程系在这里度过了6年的黄金岁月。后来,炮兵工程系迁往武昌,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不久又迁往南京,成为现在的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9月24日,在哈军工建校55周年之际,南京理工大学的溯源石在如今哈尔滨工程大学21号楼前落成。这块溯源石留存至今,成为两校同宗同源的友谊象征。

舰艇:31号教学楼

位于院区最北侧的是海军工程系31号教学楼,垂脊之上装饰的是骑兵引领的4艘舰艇,奋勇前行,栩栩如生,仿佛定格了海军乘风破浪的豪迈瞬间。这栋楼占地3.4万平方米,布局好似被轻轻压扁的“U”,主体为4层架构,若算上正中央顶部那格外突出的2层,一共是6层。顶楼区域不仅有规整大气的柱廊,还有带有大面积玻璃窗的回廊,阳光倾洒而入,光影交织,使之成为4栋楼里最具颜值与格调的存在。31号楼内部的船模拖曳水池实验室承载着无上荣光,我国第一艘水翼艇以及全球瞩目的第一艘气垫船,均在此孕育诞生。

坦克:41号教学楼

41号教学楼原为装甲兵工程系所在楼,垂脊上是一个骑兵引领着4辆坦克的雕塑。41号教学楼也是“日”字型布局,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整体高4层,加正中带柱廊的顶楼为5层。说到坦克,就不得不提起在这栋楼里深耕装备维修技术7年之久的院士徐滨士。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军坦克薄壁零件修复技术极度落后,既缺资料,又毫无经验可循。徐滨士仅仅在一本苏联杂志上觅得一则有关振动电弧堆焊修复薄壁零件的简略报道,就偕同助手历经百余日的艰辛钻研,最终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振动电弧堆焊设备,化解了薄壁零件修复的困境,打破了部分坦克薄壁零件无法修复的僵局。

历经70余年风雨,现如今,这4栋青檐碧瓦、斗拱飞檐的教学大楼(51号楼已不在哈工程校园内)依然巍峨耸立,坚固如磐,见证着一代代学子的求学之路,培养着一批批国防领域的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马春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