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数字代沟,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双向养育
作者: 王程程 张娜面对数字代沟,父母要做的并非简单地限制屏幕时间,或者强制孩子和自己进行线下互动,而要学习探索双向养育的新模式。
餐桌旁,父母努力与孩子交谈,孩子的目光却牢牢黏在手机上,头也不抬地回应着“嗯”和“好的”。这是数字时代特有的“平行世界”现象—我们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仿佛处在不同的宇宙中。
当我们还在思考如何使用某款软件时,孩子已经熟练地在多个平台无缝切换:创建虚拟形象,建立网络社交圈,用表情包表达情感。这不仅是使用习惯的不同,更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虚拟与现实的身份认同双舞台。在数字时代,身份认同已不再局限于物理世界,虚拟空间成为孩子探索自我的实验场。“在网上可以做许多现实中做不到的事情。我能穿各种好看的衣服,设计自己的小房子,还能养好多可爱的小动物。”一个8岁女孩边说边向父母展示她在游戏中精心打造的角色世界。
社交联结的新形态。“妈妈,我不是不想和你聊天,确实是在忙着和朋友一起做任务。”当孩子这样解释时,他并非敷衍,而是在描述一种新型社交关系。对他们而言,线上互动与线下交流同等重要,一次游戏中的紧密配合可能比操场上的短暂交谈更能建立友谊。
情感表达的新语言。表情包、短视频、GIF图像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孩子表达情感的语言。“儿子总是发些奇怪的表情包给我,后来我才明白,那是他表达‘我爱你’的方式。”一位母亲如此分享自己的发现。
面对这种数字代沟,父母应当如何应对?
重构数字时代的亲子关系,从教导者转变为学习者与合作者。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向孩子学习,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一开始请10岁的儿子教我玩他喜欢的游戏时,我总是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对话比过去一个月都多。”一位父亲分享道。平等交流的过程既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也是对家庭共同体的重新定义。
培养数字时代的孩子,核心不在于控制屏幕时间,而在于培养三种关键能力。辨别信息真伪的数字批判能力、应对虚拟世界情感起伏的情绪管理能力,以及从被动消费转向主动创造的数字创新能力。掌握了这些能力,孩子不仅能在数字海洋中游刃有余,更能将这些技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在数字时代,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孩子对安全感、归属感与自我实现的核心需求始终如一。明智的父母既能接纳数字世界的价值,又不放任孩子沉溺,而是帮助孩子在虚拟与现实间建立健康通道,成长为驾驭技术而非被技术奴役的数字时代公民。
张娜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美国杨百翰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培养博士,曾任美国杨百翰大学积极情绪和人格促进中心研究助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访问学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