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羽

作者: 王久辛

001

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告诉人们:你可倚仗权力否定一切,但时间无情,过不了多少年,又会有更多的人,把你的“否定”给彻底否定掉。甚至你当初对别人的无理,后人也会加倍无理地还给你。这似乎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之所以冠绝古今而不朽的原因吧。(2015.10.21)

002

道,即中与正。但中与正在尘世却不是表面上的,而是万端是与非中潜藏着的中与正。相信中正的客观存在,并努力循着它的“道”前行,是有道之人获得成功的内在成因。许多人并不知道其中的奥妙,有的人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人物了,仍然会犯低级错误。这不是他的错,是他无意中循了中正之道获得了成功,又在无意中出离了中正之道而再遭厄运……所以,道之不悟,悟而不循,循而不久,都是君子独善其身之大敌耳。

所谓超凡而又能预知未来的人,就是那些能够自觉地循道而行,并循道而察微于世事人情,进而能够看到未来人事的沉浮之必然的人。其实,他们很普通,像你家院子里的闲云野鹤般的老头老太太,也可能是不得志但又安分守己的门卫、扫大街的清洁工……他们构成了这个世界真正的“道”,或者说是“人心”。故得志受宠并不是福,得道成人,才是真正的“王道”。(2016.3.31)

003

才华即自由,能力即民主。创造即平等,博爱即科学。(2017.4.27)

004

没有任何真理,可以指引太阳。甚至……甚至……当所谓的真理死掉的时候,太阳正冉冉升起……这说明:在这个世界上,太阳才是真正自由的灵魂。

它有方向,有轨道,有信念,不信任何的歪理邪说,它以它自由得任性,给我们人类树立了最形象、最光辉、最温暖、最深刻的榜样……

这就是“回到初心”的真正含义。即: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人的有限性。认识吹毛求疵者的可悲与可怜。认识所谓的“深刻”是不存在的。(2017.5.26)

005

如果有实践可以检验的真理,那么那个真理就不是真理。如果真正的唯物主义者相信世界上有“唯一的标准”,那他就不是唯物主义者,因为唯物主义者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固定不变的唯一的标准。怀疑使我超越,使我永远清醒。(2017.8.10)

006

哲学上的混乱才是虚无泛滥的真正原因。是到了正本清源的时候了。哲学必须回到哲学本身,必须认识到政治对哲学干预利用的危害了。(2017.8.10)

007

博尔赫斯说:“我知道我已失去了黄色和黑色,我思索那两种不可能的颜色就如同看得见它们的人从不思索一样。”我理解,博尔赫斯的意思是:所有人事,只有经过我们思索过了才是存在过的。进一步说,所有未经我们思索的人事,都是不存在的。于是,思索置于人,就是存在的所在。你存在吗?或者说,你思索吗?如果没有思索,也就没有存在了。换个说法就是:没有思索的人,与行尸走肉等同。我们看见过各种颜色,但是我们未必对每种颜色都有过思索,比如红,比如黄,比如绿……认真地沉浸于其中的一种颜色试试,会看到什么呢?它与你有什么关系?与你的感情有什么关系?与你的经历有什么关系?……这也许是一个游戏,但是这个游戏却真真切切地与审美有关,与感觉有关,与思想有关。博尔赫斯说“我知道我已失去了黄色和黑色”,那就是说他思考过这两种颜色了,因为他说“只有丢失的东西才是存在过的东西”。博氏毕竟思索过了两种颜色,虽然不多,但是已经够自觉的了。事实上,还有很多很多东西没有被我们思索过,我理解的东西还有各种各样的味道和各种各样的声音各种各样的人事……他说:“我思索那两种不可能的颜色就如同看得见它们的人从不思索一样。”“从不思索一样”,也就是“从不存在一样”啊!(2019.5.14)

008

嗯,就是这样:向前,历史的车头不管任何人的委屈和抱怨,它一直都在向前,从未后退过一星半点儿——这就是冷酷的历史,它不看任何强权的眼色,它要向前,就是要向前,谁也无法阻挡。所以,我们必须敬畏历史的逻辑,它永远正确,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009

非此即彼,非白即黑。这种西方式的逻辑,只能把人类带向深渊。呼唤东方哲学来指引世界。

010

金老师(金观涛先生)对法家的排斥,可以从他对孔子的深挚体悟中获得些许的理解。自汉以降,独尊儒术,这也就不难理解孔子影响广泛深远的原因了。然而,我却以为儒法有值得光扬的民族精华,同时,也有糟粕,用A否定B,或B否定A,都是不可取的。事实上,中国上下左右的实践中人,对他们也都是如此兼收并蓄的,而中华文明之所以博大精深,历千年而不朽,这种包容兼收的精神,也许才是真正的原因。

011

我还依稀记得一句名言:“一切文化最后都积淀为集体人格。”这是很著名的哲学家荣格说的,扪心自问,我是不是“一切文化”中的“文化”?我并不知道。所以,就更不知道后来的“集体人格”中有没有我的影子,与我有什么关系。然而,我知道,或者我必须知道的是:我得按我自己看到的与经历过的、思考过的去做、去写,至于做出来、写出来,是不是“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是不是有价值有道理,那就是另外的问题,或属于读者诸君的问题,而不是我的问题了。(2014年8月5日于京华)

012

我与你哪不一样?除了思想,哪都一样。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根本的区别,与长相无关、高矮无关、性别无关……只与经历与读书所得的良知,有根与本的关系。(2015.11.30)

013

游读,一个深层阅读的方式。它不是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读大地之书、百姓之书、人心之书。是一个“接地气”的读书方式,使历史成为眼前的现实,使脚下的土地变成进入历史的门槛。一个新的阅读革命开始了,我骄傲,我是这场革命的开拓者、实践者、见证者。(2016.8.22)

014

至今我都是一个愚蠢笨拙的人,正是因为自知愚蠢笨拙,我才不敢松懈放弃。我知道,学习是一种心智的劳作,它的春种秋收,是隐藏在一个看不见的世界——人心之中。永不停歇,必行万里。——五一劳动节感言。(2019.5.1)

015

读书,是一定要有自己的认识的,应该是边读边琢磨着,边琢磨着边质疑着,而边质疑着也就会有一些小的发现,不断的小发现汇成了不大不小的发现。待到这样读的书多了,发现也多了,发现多了就有了大发现,有了大的发现才会有写作的冲动,一次又一次,一次次地按捺不住,就有了大的掀天揭地的写作冲动,于是创造就诞生了……

016

对一个作家最真诚的拥趸,就是去买他的书,读他的书,用实际行动证明,你是他骨灰级粉丝——当做到这个地步,你凭什么想要签名书、要合影、要题字?就凭这个地步、这个程度。对他们而言,面对你的付出,现在的一切都是小事儿,也不怕耽误时间、添麻烦了。他们把你视为知音、体己的朋友,甚至超过了亲人。所以呢?今后我不会再赠书了。事实也证明:凡我所赠书的人,基本上都是并不珍惜你,也不读你书的人。爱书,就去买书读吧,有所付出,才有所珍惜。

017

“求学贵乎力行……”上午参观袁府,就记住了这一句。

018

后来,也就是今天,我之所以还能写点诗文发表,也缘于我读书的精力集中。我不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但我要求自己“精读书,读出见解”。像我写的诗文,我不要求自己“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我要求自己“言自己理解深透之言,写自己感悟精深之语”。

回忆读书的历程,就犹如回忆自己的整个人生。人一生读多少书,读得有多广、有多深,其实就正可说明一个人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造诣。我不认为自己读得深广,但我认为我读得幸福。因为通过读书,我获得了许许多多凭我个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接触到的知识,也可以说是我做梦都未曾梦到过的知识,然而我却在书中遇到了,并且还给了我很多的启迪,使我少走了很多很多弯路。所以说,我太幸福了,这幸福超出了我的想象,应该说这是我读书获得的造化。(2006年4月1日凌晨)

019

上周应镇江市委相邀,我来到了文论之祖——刘勰资料中心参观。一进电梯,发现一个铝制小牌,上面刻着一行小字“困梯请拨7160”。我一遍遍地念着“困梯……困梯……”,蓦然,一种巨大的发现感令我惊喜万分。我想到了我们单位电梯上的一行字——“情况紧急时请拨打2440”。且不说比上一句啰唆,而且也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情况紧急”指的是什么“情况紧急”?是指人突然心脏病发作了,还是指电梯发生了意外?而那个“困梯”就非常形象准确了。想想看,一口装一木,把人关到电梯里出不来,人不就成“木”了吗?妙哉!从电梯出来,迎面门楣一行字“刘勰《文心雕龙》资料中心”。不用说,那位运用“困梯”一词的作者,必定于无意中受到了文宗刘勰先生的浸润,用词真传神。(2009年4月2日于北京)

020

我在《西北军事文学》当主编的时候,约发过作家高建群的散文《白房子人物》,手稿还在我手里。昨天晚上发给责任编辑了。我跟高建群1988年认识,那时候《遥远的白房子》正处于舆情当中,我在临潼办“骊山笔会”,张志忠老师和高建群都参加了。高建群是杨志广向我推荐参加的笔会。建群来到临潼后,杨志广就与高建群商量怎么应对《遥远的白房子》的舆情,我在场。于今想起来,我只记住了几句话,就是杨志广对高建群说:“你是作者,怎么写都是作者的自由。发不发、怎么发,这个是我们编辑部的事儿。我们负责,我来写检查。”所以,从那以后,我就与高建群认识了,后来我去延安出差,顺便去看他,建群给了我他的第一版《最后一个匈奴》,在书的扉页上写:“这是我的第一版《最后一个匈奴》的最后一本了,送给久辛留念。”其实吧,之前他已经给我寄过一本了,又给我一个这样特别注释的签名本,真是很珍贵。

021

最近,收到高建群的新著《中亚往事》,因为接连出了几个差,回来后集中两天时间认真看了。我觉得刚才高洪波、李建军和白烨评价,认为这是一部可以传世的作品,我赞同。我赞同的主要原因是:这部小说里的人物塑造得很成功。马镰刀这个人物能不能留下来?这个落草为寇的草根,他原本可以继续成为一个富裕大户的,却被命运折磨,成了土匪,成了人们心中最不齿的一类,可以说是另类的草根儿吧。他的家族背景是有较深文化底蕴的,但是落草为寇后,就成了世俗人间最让人瞧不起的最底层的人——草根儿了。甚至也是人们都认为的难再翻身了,但是高建群把马镰刀翻身的经历写活了,写得不仅符合人们对他翻身的期待,而且写得轰轰烈烈,热血沸腾,把他怎么翻过来成为一个民族英雄的逻辑,揭示了出来。这部小说把这个逻辑完成得非常好,还有其他的小人物,包括胡永,我也很欣赏,他由对爱情想不通,到最后想得通,高建群写出了人的那种放达的过程,还有小长安、妹妹玛莎、马镰刀身边的小兄弟等等。我当过兵。刚才建军也讲到,你没有当过兵,你就不知道什么叫友谊,什么叫兄弟。当兵的人天天在一起,纯爷们之间的交流,三年五年的交流,不掺杂其它,感情很纯粹。建群写的是这种感情。可能没有经历的人,会觉得那种感情有点不太真实。但是我们当兵的人读起来,就觉得特别亲切。冯小宁导演刚才说,他要向作家致敬,要向作家学习,说影视作品里面就缺少生命和生命的体验。我非常认同。我觉得现在就有这个问题,就是说一个小说出来以后,你看到的是没有生活经验的小说。我们讲西方很多东西,讲它是艺术的,但是你拆解开来分析,就会发现它里面没有生命和生命体验。高建群的这个小说为什么好?就是有生命的体验。当然,可能里头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包括后半部分写得太紧,没有开始写得那么从容。我觉得开始确实是世界经典的那种一点一点儿往外写,很沉着,很老练,读到后头我就觉得紧了些,不够从容了。当然也不能说后头不好,就是觉得后头写得太紧了,有点像电视剧了。但是,从人物塑造上来说,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马镰刀这个人物,如果把他放在中国当代文学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当中,比如和白嘉轩放在一起,和《废都》的主人公庄之蝶放在一起,他是一个什么形象呢?我可以这样说,他是一个光照万代的英雄形象。所以,我认为这个人物是完全可以立得起,甚至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英雄。小说的成色,我觉得也有八九成了,是优秀的。今天开完这个会以后,我相信建群老大哥会吸取大家有益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做个修订版,我觉得肯定会更好。(2024.7.20.上午)

责任编辑:高权

上一篇: 拥抱百态小人物书写陕北烟火歌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