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既关系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又体现大国的生态担当。《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擘画了我国面向未来的教育新形态,是适应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行动。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必须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这在本质上是对“如何生存”“如何做人”的终极追问,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生态智慧、人文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因此,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意义重大。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培养生态素养。生态文明素养通常包含生态认知、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三个维度。提升生态素养,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德智体美劳培养全过程。在德育中,重视生态意识和生态公民的培养;在智育中,重视生态危机的教育解决之道和创新能力培养;在体育中,重视生活方式中的绿色、低碳和环保;在美育中,重视生态审美精神的培育;在劳动教育中,重视实践活动中的生态体验。“五育融合”“学科融合”“跨学科实践”是学校发挥育人主阵地和整体塑造学生生态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是增强生态体验。无论是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生态体验和生态审美都是生态文明教育中直抵心灵的力量。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垃圾分类、资源节约等日常化、生活化、具体化的实践都是有效的教育方式。深圳罗湖未来学校的“生态建筑”、浙江安吉行走的“生态课堂”等学校空间、课堂教学设计也是生态审美体验的有效实践。云南哈尼梯田“森林一村寨一梯田一水系”的四素同构展现了“大美中国”的生态画卷。杭州西溪湿地的“生态音乐会”在人与自然的声音对话中诉说生态之美。没有生态体验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干瘪的,融入生态体验和审美情趣的生态文明教育是灵动的。
三是涵养生态智慧。生态文明理念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并不断茁壮发展,本质上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并育”“道法自然”的关系性思维,这是对西方人与自然之间对象性思维的一种超越。生态文明教育扎根于社会的生态之中,受制于教师、校长、家长、社会和政府的生态思维。以非生态的,甚至反生态的方式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只会带来教育的异化和人格的分裂。只有关注教育生态而非单纯的生态教育,并把“生态地教育”(Ecologically)作为一种智慧,推动个体、学校、政府和社会以生态的方式行事,生态文明教育才会拥有真正的“生态”。
生态文明教育追问的是“何以为人”“何以为家”“何以生存”“何以共处”等人类根本问题,体现的是家国天下、世界大同的终极伦理关怀,是建设教育强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鲜明价值主张。唯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生态文明教育才会根深叶茂、一路生花。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本刊特约评论员:刘贵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de2025070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