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的价值、现状及进路

作者: 杨新莹 刘政祺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且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课题,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思政课、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将其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是对中小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现实需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以及进入新时代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

毛泽东同志针对陕北地区植被稀疏问题,强调种树要有长远计划。1944年,他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指出:“种树要订一个计划,如果每家种一百棵树,三十五万家就种三千五百万棵树。搞他个十年八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1982年,邓小平同志号召全国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2,并指示“这件事,要坚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3]。江泽民同志提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等重要论述。[4胡锦涛同志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科学发展观之中,提出“在发展中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5]“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并从反面指出“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是很难搞上去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理性应对“两个大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党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态自然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新经济发展观,“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新系统观,“环境就是民生”的新民生政绩观,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体系以人民至上为根本宗旨,以守正创新为方向引领,以自信自立为立论根基,以问题导向为内生动力,以系统观念为思维力量,以胸怀天下为崇高理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构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导向、发展理念和实践路径。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科学理论的现实指引。因此,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机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在中小学中宣传好党的生态文明理论,是对中小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必要举措。

(二)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现实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晴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等重大论断,逐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之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在生态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生态文明建设不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只有与时事政策、热点问题相结合,才能切实改善课程相对单调枯燥的状况,强化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中小学生态文明思政课的道理不能仅仅是深刻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的生态文明生动实践,是中国生态环境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是美丽中国、绿色中国的美好现实。在中小学课堂上讲好中国生态文明的精彩故事,提升生态文明思政课教学实效,就要践行生态育人的理念,引导中小学生不仅要关注生态环境现状,还要了解美丽中国发展历程,了解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以牺牲全球环境为代价的“西方中心主义”发展模式的生态友好之路;不仅要关注中国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变,还要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格局和视野,明悉时代新人在“两个大局”交织演进中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和生态文明担当,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论指引,也是引领中国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指南。中小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生态文明素养关系着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认知和行动实践。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帮助中小学生正确认知生态文明,产生对生态文明发展目标的强烈认同与身体力行的情感,形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坚定信念,并最终外化于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是通过思政课提升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要完成的闭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0]的教育发展目标和要求,这就把德育教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中小学思政课开展德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而生态文明之德、生态环境保护之德就是大德的具体体现。因此,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中小学思政课,就要通过学校思政课使学生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帮助他们具备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使学生明确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与责任,做到珍爱自然、不破坏环境;使学生建立起生态环境同理心,做到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使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识别并拒绝“消费主义”陷阱,建立起不攀比、不浪费、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以此来提升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有助于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de20250702.pd原版全文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的现状探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现实中仍存在生态文明教育合力有待强化、教育评价机制有待健全、教育质量有待提升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一)生态文明教育合力有待强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当下,于中小学生思政课所涵盖的生态文明教育范畴而言,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尚显匮乏。第一,家庭层面生态文明教育观念淡薄。部分家长自身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方面存在明显欠缺,他们往往对孩子在日常点滴里呈现出的诸多不环保习惯或细节视而不见,诸如肆意浪费水电资源、随手丢弃垃圾等行为,均未能给予及时且有效的纠正与引导,难以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致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这一关键环节未能充分发挥对其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作用。第二,学校层面生态文明实践教学缺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爱绿护绿的意识”“用自己的双手为祖国播种绿色,美化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²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旨在启发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建立与大自然最真实、最亲密的联系。因此,对中小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强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必须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同生态文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现从书本向现实延伸。然而,多数中小学受条件限制,或是出于对学生安全的顾虑,又或是面临学业成绩的压力,往往把生态文明教育局限于理论层面,缺乏能够增强学生实践感知的实践教学,无法助力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形成感性认识,进而影响了理论教育的成效。第三,社会层面宣传力度不够。近年来,大众传媒频频推行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并采取了进社区、进企业等精准宣传教育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中小学生精准进行的生态文明的宣传还不够系统、广泛和深入,生态教育多是传统媒介单向传播,缺乏符合其认知特点的互动化传播形式,且家庭与社区的协同宣传机制尚未形成,导致代际间的生态理念传递出现断层。这种宣传模式的单一性与社会网络的碎片化特征相互叠加,进一步削弱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效能。

(二)生态文明教育评价机制有待健全

中小字生生态又明教育评价机制要能够具实反馈其的总目标的达成情况,生态文明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开展情况及其实效性,学生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并且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情况,以及学生参与生态环保类志愿服务的实际情况,等等。然而,当前的评价机制仍有进一步健全的空间,如评价内容缺乏实践性,评价方式片面化,评价主体单一化等。第一,评价内容上缺乏对中小学生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能力的考量。实践能力是判断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指标,但现有的评价机制很少涉及这一方面的评价,大多是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理论教育的一部分,以成绩的形式进行评价,无法判断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的真正状况。比如,学生是否真实具有生态文明意识,是否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习惯,能否积极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或者在参与校园绿化活动、社区垃圾分类宣传等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如何,这些都难以通过现有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机制得以反馈。第二,评价方式上缺乏过程性评价。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情、意、信、行完整的闭环,其生态文明观念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夯实,行为会逐渐显现。然而,现有的评价机制往往只关注成绩这一单一指标结果,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足。第三,评价主体上局限在教师这一群体。中小学思政课固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将教师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现有的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评价机制受限于考试成绩,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身、同学以及家长等参与评价的机会较少。总之,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最终落脚点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行为养成及实践能力上来。

(三)生态文明教育质量有待提升

当前,部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生态文明教育这一议题上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差异明显,导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不足。第一,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传统的课堂讲授仍占据主导地位,尽管教师尝试运用贴近中小学生认知水平的话语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但“你讲我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变。这种缺乏沉浸式体验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亲身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二,教学案例更新不及时。中小学思政课肩负着学习与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生态文明议题的教学案例既匮乏又陈旧,部分教师将教学重点置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对生态文明内容仅做简单提及;还有部分教师缺乏搜集与整合生态文明案例和资源的能力,在备课过程中难以引入学生感兴趣且易于理解的素材。第三,实践教学环节不充分。中小学思政课在生态文明相关实践教学环节严重缺失,学生鲜少有机会亲身体验生态环境问题,参与生态保护实践的机会更是寥寥无几。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无法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态现象、环保行动有效关联,既无法深化对生态保护责任的认知,也难以养成可持续的生态行为习惯,最终造成知与行的严重脱节。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的实践进路

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必须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创新专业教学的授课方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一)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3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与新使命,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要不断开拓创新,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将生态文明教育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全场域。第一,要发挥家庭育人主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4首要之举,在于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活动等多元渠道,强化家长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家长以身作则,营造节俭、环保、简约、低碳的家庭生态氛围,以正确的生态观滋养孩子心灵。第二,要发挥学校育人主导作用。中小学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全面谋划生态文明教育的顶层设计,深入挖掘并整合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精准施教。在小学思政课程中,可以讲述生动鲜活的本地生态文明故事,组织“争当环保小卫士”等主题活动,鼓励小学生参与垃圾清理等志愿服务。在中学思政课程中,要深入阐释生态文明理念,向学生介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以及“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等独具特色的生态保护制度。通过贴合中小学生特点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效融入课堂、走进学生心中。第三,要发挥社会育人保障作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与家庭和学校协同发力,共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比如,图书馆可围绕生态文明主题组织阅读分享和宣讲活动;博物馆能够展现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美术馆可以举办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艺术展览。通过这些方式,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巧妙融入中小学生的精神文化活动,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de2025070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