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治理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走向深入
作者: 黄森慰 沈如彬 卞莉莉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发展驶入快车道。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明确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战略定位;2021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行动计划》强调“推动构建生态文明治理全民行动体系”,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路径提供了指引;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为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教育的顶层设计日趋完善,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也逐步清晰,协同治理格局已基本形成,为全社会生态意识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推动资源整合与制度供给
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行动者,政府通过法治化手段将信念体系转化为刚性制度,同时以财政支持破解资源分配的结构性失衡,构建了“中央统筹一地方创新”的政策执行网络。其一,在立法方面,构建了法治化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我国逐步完善了法律体系。
政府出台了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法规,明确了各级政府、学校及社会主体的法律责任,并将生态素养纳入公务员考核与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例如,浙江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绩效考核,推动中小学落实课程体系建设;同时,通过“法治宣传周”“绿色出行倡议”等形式,推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生态法治共识。其二,在财政投入方面,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中央财政设立生态文明教育专项预算,以“基础经费 + 绩效奖励”模式向资源匮乏地区倾斜,缓解资源分配不均问题。例如,福建省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重点支持特色乡村建设生态实践基地,开发健康旅游产品和特色文化旅游,培育生态产业新动能,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生态保护意识,形成“教育一经济一生态”良性循环。其三,在宣传引导方面,政府通过多途径传播绿色低碳理念,汇编各级学校典型案例,依托媒体矩阵宣传“绿色校园”“低碳社区”等榜样,起到示范作用,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文明治理格局提供可视化参考。不过,以媒体报道作为推动生态文明思想的考核指标容易导致效果评估流于表象,缺乏对行为转化率、长期价值观变迁的追踪研究,难以验证宣传实效。因此,未来需构建“精准传播一参与式共创一科学评估”一体化评估体系,强化生态文明发展的宣传引导。
二、激发学校内生动力,促进知识转化与政策融通
学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载体,对学生的生态价值观、生态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其一,学校通过跨学科课程设计和政策学习,将生态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认知一行为”培养体系,逐步强化青少年生态文明思想的塑造。一方面,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重构,促进文理学科融合创新,开发“生态 + ”主题式课程群,如长江大保护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项目,通过整合地理、历史、政治等多学科视角,引导学生系统性分析流域治理与生态平衡问题。另一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案例教学形式。通过开展生态文明课程项自建设,打造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课程。清华大学、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等通过“校园碳中和实验”项目让学生自主测算碳排放、设计减排方案并参与校园能源管理,实现知识向行动的转化。此类课程将抽象的生态知识转化为可操作实践,强化了学生的生态素养意识和生态责任感。其二,加强师资能力建设。一方面,依托师范院校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开展跨学科教学能力专项培训。另一方面,各个高校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教学中去,实践“学、思、践、悟”教学范式,探索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政课程的融合之道,突出教育主体、教育场域、教育内容三大教育维度。通过机制建设,确保师资能力建设的可持续性。当前政策通过课程重构与师资建设,初步实现了生态文明教育从“边缘渗透”到“体系化融入”的转型。
三、构建跨域协同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我国创新“多元共治”的协同机制,形成了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其一,在社会治理网络方面,构建“政府一企业一社会”多元治理主体参与的生态文明教育联盟,推动资源跨域共享,形成教育合力。4政府提供生态资金支持,鼓励企业通过“生态教育减税、免税”政策增加资源供给,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具体而言,通过建立公益信托基金,吸引大中型企业捐赠资金支持生态教育项目,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其二,在市场配置方面,建立“绿色信贷 + 生态教育”联动机制。
例如,深圳市2023年采用低息贷款的方式,支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企业,激发市场活力,以推动生态文明教育普及。其三,在社区治理方面,以社区居民为主体,构建了“空间一技术一机制”模式的生态型学习社区。一方面,通过盘活社区闲置空间,如将废弃仓库改造为生态实践工坊、屋顶花园转化为自然教育基地,为居民提供沉浸式学习场景5;另一方面,依托数字赋能,构建智慧社区平台,开发“生态知识图谱 + AR实景教学”系统,目的是将垃圾分类、绿色低碳出行等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化课程,将生态文明教育从课堂延伸至日常生活,有效推动全域渗透。这种多元共治的网络有效促进了市场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为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夯实家校联动模式,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de20250703.pd原版全文
家庭作为社会的微观单元,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二者均承担着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都应培育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素养。首先,打造家庭生态微场景。将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等生态行为转化为家庭生活仪式,通过可视化记录增强行为感知。上海市2024年试点推行“家庭生态积分制”,通过记录家庭在垃圾分类、节能降耗等方面的表现,以积分兑换社区生态奖励,提升家庭参与积极性,推动生态行为的日常化与规范化。其次,深化家校协同育人成效,将教育场域拓展至家庭场域。通过生态实践活动项目,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家庭生活,促进家校互动;同时,利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建立“家长生态学校”在线教育平台,学校发布环保任务,家庭完成后上传成果并积累积分兑换奖励,增强家长参与积极性,促进家长在青少年生态价值观塑造中作用的发挥。在生态文明教育中,通过家校协同拓宽生态文明的实践场域,有助于真正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辐射整个学校”的治理效能,为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总体而言,四维路径的耦合体现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多元性、系统性、协同性。在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政府、学校、社会与家庭四重维度的协同治理,构建了涵盖制度供给、知识应用、资源整合与代际传承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实现了治理能力的系统性提升,确保了社会公众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转变,进而推动生态文明教育从政策话语向公民自觉演进,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潘佳.中国环境软法治理的法治思考与优化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3(3):130-141.
[2]岳伟,许元元.深层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使命与实践向度[J].现代教育管理,2023(6):31-39.
[3]计彤,李姗.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对策探析[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22(3):22-29.
[4]张晨宇,于文卿,赵浩彤.生态文明教育有效性的基本内涵、实现逻辑和提升策略[J].江苏高教,2024(12):86-89.
[5]徐新容,张婧,史枫.终身学习背景下的生态学习社区建设:实施现状与实践进路[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24(2):26-31.
[6]关于印发《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2024版)》的通知[EB/0L].[2024-08-02].https://1hsr.sh.gov.cn/srgl/20240806/40b9feaa-53db-472f-8a6b-2c3cf0465def.html.
[7]苏百义,李凌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弘扬与创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6(5):1-10.
责任编辑|刘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de2025070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