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价值内涵与突破路径

作者: 卿子俊 肖慧

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价值内涵与突破路径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把学生带进自然,将绿色的种子播撒进学生的心田,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一2035年)》目标的有效举措,需要开展系统研究、规划和推进。本期聚焦“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研究”,邀请相关专家对其理论、政策与实践开展研讨,以飨读者。

关键词 生态文明教育;国民教育体系;价值内涵;突破路径作者简介卿子俊,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肖慧,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

生态文明作为典型的文化伦理形态,其宗旨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关系人类文明进步的教育,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它不仅是环境环保相关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培养,旨在引导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培育绿色发展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人们能够深刻理解到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从而自觉行动起来,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贡献力量。

一、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价值内涵

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2021年,六部委共同制定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统筹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推动形成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格局。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具体任务是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同推进的生态文明教育”,构建一个全民生态素养提升的机制。

(一)聚焦“双碳”总体目标,推动绿色发展

2024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重要方面,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强调“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双碳”目标不仅彰显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问题上的积极态度,也对国内生态环境保护和构建绿色低碳社会提出具体发展方向。从教育层面,生态文明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实现“美丽中国”宏伟蓝图和达成“双碳”目标的重要战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教育通过培养绿色技术(如人造板节能技术研发、筇竹产业化)人才,直接服务国家绿色发展需求2。通过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系统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生态责任感的中国式现代化公民,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这种融入不仅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还应深入到教学方法、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确保生态文明理念能够贯穿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在学生心中种下绿色发展的种子。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生态素养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青少年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对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背景、使命与展望核心开展的生态思想教育、生态政治教育、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得以开展的重要保障。3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目标不在于环保相关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指向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通过普及性学校教育和广泛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学校教育视角,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尊重自然、节约资源的意识,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生态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生态素养。例如,在中小学阶段,通过设置相关的课程内容和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行为习惯;在高等教育层面,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生态科学的理解和认知,为学生将来在社会中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生态环境伦理意识,促进代际公平

生态文明教育的使命重在培养具有生态责任感和生态环境伦理意识的公民。生态文明教育需打破“人类中心主义”,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伦理观,强调代内公平(碳税制度设计)与代际公平(资源永续利用)。[4因此,在具体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时,需要强化代内平等与代际平等的意识,这两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代内平等强调的是当代人在享受资源和环境时的平等权利,而代际平等关注的是现在的决策和行为对未来的影响,确保子孙后代也能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需要从教育入手,将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教育体系的各个层面,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观,这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基石。

二、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现实需求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气候变化无常、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应对这些挑战,不仅需要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更需要人们从观念上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正是为了培养人们具备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这是对当前环境问题的积极响应,更是对未来发展负责的表现。

(一)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顶层设计需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de20250706.pd原版全文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教育体系需通过系统化培养支撑战略人才储备。52022年教育部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从战略层面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明确要求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和规划编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国民教育的各个阶段。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改革,把绿色低碳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各学段课程教材,从习惯养成到实践能力提升再到专业知识的掌握到科研攻关,全链条协同、各学科、各学段共同努力,培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专业人才。这一实施主体并非局限于学校,还应通过社会教育、社区活动等方式,推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二)全球生态治理面临的时代挑战

联合国提出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明确要求各国教育体系必须融入国际责任教育元素,以培养年轻一代对全球性问题的深刻认识和责任感。气候变化作为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迫切需要通过教育体系来培育学生们具备跨国界的生态伦理观念,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需要输出生态文明教育的“中国方案”,提升全球环境治理话语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三)现代教育有效性的内在要求

现代教育指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容易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然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将影响现代人的生存环境。对此,现代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绿化美化、节能减排、“光盘行动”、垃圾分类、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生态课题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环境、从生活中的环保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育的有效性,更能培养出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未来公民。因此,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现代教育有效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三、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突破路径

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结合现行的政策导向和实际探索,应从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促进教育与社会协同、完善政策与制度支持以及加强实践和体验式教育这四个维度,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优化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一是教育体系层面。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和责任感的下一代,需着力于构建一个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分阶段、递进式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在学前教育阶段,特别注重生态意识的启蒙教育,通过阅读绘本、设计生态相关游戏活动等各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起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爱护;在中小学阶段,可以在相关学科课程中融入生态知识的学习,普及环保基本理念及相关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保护生态环境;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深化生态科学与伦理的系统学习,鼓励有基础的学校开设生态教育相关专业,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培养他们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级专业人才。此外,还可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将生态文明知识整合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形成一个跨学科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通过这样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具备全面生态文明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二是教育模式层面。应不断推动教育模式创新,充分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模拟生态环境问题情境,积极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让学生更真实、直观地感受和体验生态环境变化及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用好信息技术,赋能生态文明教育,构建充满智慧的教学空间,实现教学和学习过程的智能化,优化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有助于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从而在真实有效的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周边环境生态问题研究,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能力。对此,高校可增设生态文明教育相关学科或专业,培养专业的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中小学可以通过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计划,提升现有教师的生态文明教育能力,确保其能够胜任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教学任务。

(二)推动教育与社会协同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目标是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知识普及到全社会,形成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这一过程需要学校的教育引导,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协同努力。

1.社区活动:生态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社区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可以通过设立生态实践基地(如生态花园、垃圾分类示范点、环保科普馆等),为居民提供丰富的生态体验和实践机会。社区可以定期举办生态科普讲座、环保主题展览和自然观察活动,向居民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也可组织居民参与社区绿化、垃圾分类和水资源保护等实践活动,增强其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还可以通过开展亲子生态教育活动(如亲子植树、自然探索等),以家庭互动的方式将生态文明理念更好地传递,从而在社区层面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落地生根。

2.社会实践: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参与

企业和社会组织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支持角色。企业可以通过开展环保公益活动、支持生态教育项目等方式履行社会责任,例如与学校或社区合作资助生态实践基地建设,提供环保技术展示和实习机会,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与此同时,社会组织可以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开展生态教育项目,如“绿色出行”倡议、“无废社区”建设等,通过专业活动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局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de2025070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