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性教学的审美内涵、特点及创生策略
作者: 袁弋寒 张增田教育功利化、短视化的现象会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使教育焦虑不断下移、层层传导。教育功利化、短视化现象的背后是单一、狭隘的价值取向,教学成为片面的知识灌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脱离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教育教学违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真实的教学世界呈现出一种非生态的状态。被“异化”的教学生态亟待改变,尤其在对其本体性价值的探讨中,审美性的问题更不能忽视。只有摒弃被工具论、理性论外衣包裹的教学形态,真正探究教育教学的本质,才能实现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诉求。
一、生态性教学的审美内涵
美在教学中无处不在,生态性教学的审美性也应该始终存在,正如生态哲学中包含着美学因素并衍生出生态美学的理论。探讨生态哲学有助于厘清生态性教学中的审美内涵。
(一)生态哲学的兴起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或者生物群体及其环境的关系,或者说是生活着的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生态学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有一系列基本概念和理论。食物链、生态位、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是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生物进化的适应与选择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等属于生态学中的基础理论。[3受生态科学中的“关系”“互动”“系统”“过程”“有机”等关键词启发,生态哲学应运而生。它是现代哲学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上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突破。
当我们以生态学作为研究范式来思考教学问题时,所借鉴的是受生态科学所启发的生态哲学观。{生态哲学包含以下几个要点。一是系统的普遍性和整体性交织。一方面,强调系统的普遍存在性;另一方面,强调系统的有机整合性。组成系统的每个个体都非机械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系统呈现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二是过程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共存。一方面,过程体现为转变,是一个时刻向另一个时刻的转化,每一个当下都是转瞬即逝的。另一方面,过程又体现为共生。过程中的多个个体是共同产生并发生联系的,彼此不分时间先后且都具有内在价值。现在的事件领悟和感受了先前的事件,对全部过去和未来开放。三是交往的对话性与融合性并存。人与人的互动交往通常以“对话”实现,它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实践形态。对话双方不是为了征服对方,也不是出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动机去了解对方,而是为了相互丰富和扩展视野。即使双方在年龄、地位、成熟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对话依然要求双方平等相待。参与对话的双方在真诚平等的互动交往中进行思想碰撞、观点融合,促进自我更新和系统发展。
(二)生态性教学的内涵
在21世纪的今天,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滋养与智慧的启迪。生态哲学的兴起,给传统思维框架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正逐步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成为培育全方面、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重要力量。“生态”二字可以这样理解:“生”即生生不已,指代的是不断生长和变化的生命力;“态”即互生之态,强调事物的共生性,即每个事物的意义都深深根植于与其他事物的共生、共享、共创的关系中。生态性教学以生态哲学为工具,将生态价值融入教学,从系统的、过程的、互动的、有机的视角来研究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材等)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生命愉悦、精神自由的体验,进而达到和谐共生、有机融合、教学相长的状态。
生态性教学将教学活动视为一个互联互通的教学网络,其中每个节点要素都通过知识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相互关联。各节点缺一不可,它们在贡献能量的同时吸收着养分,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多向传递,以促进教学系统的不断革新和发展。一方面,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和教学生态环境是交互影响的有机整体。颜色柔和、光线适中、温度适宜的教室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愉悦感和舒适感,增强学生在其中学习和活动的愿望;反之,拥挤、布置简陋的教室则会使人产生单调、疲乏、烦躁甚至是敌对的情绪。另一方面,教学内容、教材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主体之间通过知识的传递,形成相互适应的有机整体。教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促进教学主体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与教材所涵盖的内容有关,还与教学主体教授和学习知识的方式密切相关。比如,在教授和学习繁、难、偏、旧的教材知识时,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会显得力不从心,教学过程可能会变得局限,不合时宜的知识点讲解只能吸引一小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时教师需要及时优化教学内容和策略,以适应各类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的教学需求。
生态性教学不仅关注教学过程的历时性,更关注教学过程的共时性。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养的过程,教学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是对上一节点的升级、扩充和超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获得能力的提升。生态性教学优于传统教学的关键点是它不仅关注当下相对于过去是否有提升和进步,更关注教学过程中每个当下的存在意义,承认当下存在的内在价值,每一个存在都是对过去的领悟和理解,也会成为未来的沉淀和积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是最强的物种得以存在,而是每个个体都依据自己所占有的生态位,参与个体的协同发展,同时为整体的发展作出贡献,这样既保障了自身的存在和生存,肯定了自身的内在价值,也保障了与其他个体、整体的共存、共在。当然,这种存在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地、自由地、自主地以个体身份融入整体;不是抹杀和消解个性的抽象普遍性存在,而是每个个体既充分发挥个性,又向他者敞开自身,并与他者内在统一为整体的存在。每个个体都在整体的存在中生成、创造,并协同效力,使整体在质的层面有了创造性提升,彰显出巨大能量。
生态性教学中的师生是合作的探究者、平等的对话者。师生的互动和对话在教学情境中展开,教师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它力主让‘说者的位置空缺’。这并不意味着师生都不说话,而是指没有人总把自己放在说者的位置上,也没有人能够成为权威,师生双方都拥有一种真诚倾听的意识,在倾听中言说,在言说中倾听。”[8教师角色从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转变成必要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其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发现,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技巧,从而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当然,教学中的对话不仅限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也很重要。相同的年龄、心理特征及学习背景,使得学生在同伴互动中更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增强归属感和获得感。学生群体内部的互动与其说是信息的传递,不如说是情感的交流和共享。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de20250705.pd原版全文
(三)生态性教学的审美内涵
教学不应仅仅聚焦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而应更加重视包括审美素养在内的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从生态哲学的视角来探讨教学的审美本质,有助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态性教学的美首先体现在教学的非功利性。学生不再仅仅追求分数,而是如同探险般地挖掘知识,追求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领悟;它将学习变成了一场精彩的冒险,知识不再是一堆枯燥的数据,而是一片充满生机和等待去探索发现的宝藏。这种教学观的高明之处在于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了学生的多样性,也为科学评价缺席、“内卷”裹挟下的学校教育教学指明了出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都将摒弃教育教学短视化功利化的错误价值观,主动承担起引领主流教育教学价值的担当和底气。学校和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注教育教学的开展是否遵循了科学规律,一套绿色可持续的教学行为将助力全社会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
生态性教学的美还体现在课堂教学预设之外的即兴创作。类似于生态系统的不断演变,系统中各个因素、各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因素和环节,正是因为系统中的不平衡性,才使得系统获得前进的动力,系统总是在打破平衡并寻找新平衡中螺旋式前进。教学的过程也一样,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状态、教材的选择以及教室氛围等因素都在不断地演变,这种动态性使得教学过程充满了活力和变化。“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在备课时预测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和最终结果,更多是由课的具体进行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的。”[9教师和学生互动中的语言、身体姿态、观念、情境都类似即兴创作,教师可能会因为学生的独到见解而震撼,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师的深刻解释而受到启发。学习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它们并不是阻碍美的存在,相反,它们常常是美的源泉,催生出教学中最美的瞬间。
二、生态性教学的主要特点
从教学的本质、师生关系等维度考量,生态性教学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教学活动的整体性
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强调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教育系统、社会环境、生活经验以及教学内容等紧密相连的。首先,教学活动的整体性体现在教学活动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整个人生相互关联。教学不仅仅是课堂内的传授与学习,它应融入更为广泛的教育系统,通过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相互作用,从而拥有更多活力和生命力,真正成为推动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次,教学活动的整体性体现在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学环境的不可分割。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质量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良好的互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动力。同时,学习发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学生只有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参与和互动,才能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学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每个要素的角色和功能都会影响教学系统的运行,忽视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导致教学效果的减弱甚至失效。最后,教学活动的整体性还体现在教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包括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匹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相互支撑、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的联动。
生态性教学更关注教学过程中个体的内在价值。教学过程中的个体在同一时间共同产生并相互联系,彼此之间没有先后顺序,其内在价值都得到肯定,个体差异都得到尊重。类似于生态系统中不同元素的独特角色,教室里的学生也在认知风格、兴趣、学习进度和社交需求等方面表现出各种差异。教师尊重并珍视这些差异,了解并回应每个学生的需求,为学生建立一个自由、独立、富有个性的生态学习环境,从而实现教学质量与个体生命质量的双重提升。
(二)教学活动的过程性
生态性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持续变化。这一特点与生态系统的演变有着深刻的相似性。在生态系统中,各元素在不断打破平衡和寻找新平衡的过程中实现螺旋式发展,成为推动系统前进的动力。同样,教学过程也是多变的,它受到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学生学习状态以及教室氛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教学过程得以发展和演变,教学活力得以激发和保持。
(三)教学活动的对话性
生态性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对话性。“师生双方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立场上,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不仅体现在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而且直指双方内心世界的相互敞开和互相接纳。”[10]首先,生态性教学强调师生间平等、双向的交流。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师生之间的共同探索。教师提供知识和指导,同时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对象,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和贡献的主体。在共享的过程中,师生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成为构建知识的共同体。其次,生态性教学强调跨学科融合。一方面,强调各学科间知识的融合。教师在教学中秉承全局观念和宏观视野,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视为整体知识构架的不同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不管是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科目,还是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都是同一个整体的不同部分,以恰当的比例相互融合和交叉。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在保持各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协同效应,以实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优化。另一方面,融合还强调将专业知识与真实生活紧密融合。这意味着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抽象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实践问题。以外语学习为例,其侧重点不再是语法和词汇的机械记忆,而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达思想。对于学生来说,外语知识和语言形式的学习降为第二位,而与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同时产生的语言能力,成为学习中有机组成的一部分,对它的掌握应自然融入,不留痕迹,使语言成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自然工具。
(四)教学过程的创造性
生态学认为,在两个或更多不同的生物群落交界边缘部分,往往结构复杂、犬牙交错,具有较特殊的现象,称作边缘效应。{类似于生物群落交界边缘部分,教学过程的边缘地带是多元和创新的聚焦点,在这个边缘地带,不同学科、不同教育方法、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相互交叉渗透,这种跨界交流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壁垒,激发出更多的创新力和活力。首先,生态性教学关注边缘领域的探索与教学创新。师生双方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平等的对话中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通过思想碰撞和相互启发,共同孕育新的观点和创意。师生之间所产生的一切,不仅是他们交流的结果,也是双方共同面对和分享的成果。[2这种生成和创造并非单一个体的功绩,而是多元意识相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对话,不同的观点、经验和思考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边缘性领域。这个边缘性领域既超越了个体的认知局限,又将每个个体的独特价值融入其中,它不仅仅是个体的思维过程,更是集体智慧的涌流。其次,生态性教学强调个体创造力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整体教学过程紧密相连。每个个体都是能动的、自由的、自主的,他们的自主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得以充分发挥,还能通过与其他个体和环境的互动,推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和飞跃。教师和学生共同走出传统的局限,摆脱思维的限制和规则的约束,将知识灵活应用于鲜活的生活世界,勇敢地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生态性教学中的创造力正是个体与整体、传统与创新、知识与实践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师生在多元的交互中共同探索、相互启发,共同生成新的知识和见解,推动教学向更广阔、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de2025070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