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基本方法与保障措施初探
作者: 徐一帆 徐瑞生态文明教育以传播生态文明观念、塑造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生态文明能力为主要目的,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时代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有效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的战略举措。深入探讨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有效方法与保障措施,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步伐,尽快发挥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功效,对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生态文明教育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传递生态文明知识和技能,有效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进一步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全面提升国民生态文明素养,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一)有利于深入开展全民生态文明教育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进程,彰显了国家对于生态文明教育价值的高度重视,指明了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化的建设方向。国民教育是对全体学龄期公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具有公共性、普及性、民族性、基础性、时代性特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助于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通过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定位、教育目标、教育规划、行动原则、实施机制等,推动和确保高质量专业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系统化地深入开展。
(二)有利于全面提升国民生态文明素养
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全面提升全体国民的生态文明素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学校教育活动,构建学校一家庭一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网络,可以更好地在全社会范围内保障生态文明意识的树立、生态文明知识的传播以及生态文明践行能力的提升效果。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不仅有利于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完整体系,而且有利于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全面覆盖的多层次立体化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家校社各方资源,系统化、高效率、针对性地有效提升全体国民的生态文明素养。
(三)有利于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行各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其中,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作用,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智力支撑与重要保障。《“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指出,应有力推动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工作,逐步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通过教育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知识,掌握生态文明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公民,能够为持续高效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输送更多优质的参与者、行动者和建设者。
二、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基本方法
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协作、同向发力。既要牢牢坚守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坚持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充分激发家庭和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力,并在充分挖掘各生态文明教育主体潜力的基础上兼顾整体效益,凝心聚力、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一)开发专门课程,促进学科融合,建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
2021年,由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联合编制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要求,通过“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学校教学活动安排,培养青少年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等,加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夯实美丽中国建设基础。2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依据。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必须扎实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将其作为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的重要抓手。
大中小学、幼儿园应该充分借鉴我国思政课程建设及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经验,从开发独立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和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融入各类课程两个途径着手,积极开展促进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应着力开发不同学段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有力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系统性、有针对性的建设。新时代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应着力于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明确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价值与目标,注重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丰富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资源与内容,确保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可实施性,规范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管理和评价。另一方面,应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积极推动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与已有课程的有机融合,形成课程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协同效应。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已有教育资源构建生态文明教育隐性课程,激发学生生态文明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和探究性,推动实现生态共识向生态行动的转化。
(二)把握学科动态,兼顾学段要求,编撰生态文明教育教材
教材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强调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明确指出教材建设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和铸魂工程。生态文明教育进教材是响应国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教材建设,对促进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健康发展,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质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de20250708.pd原版全文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材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精准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生态文明教育优质精品教材。教材编写需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统筹兼顾各个学段的育人要求和各个学科的具体特征。教材编写要根据相关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材内容,实现生态文明思想与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着力推进一体化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材体系建设,保障教材编写的渐进性和延续性。教材内容应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充分展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伟大成就,注重整合利用各种生态文明教育资源,通过情境创设和拓展活动等形式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将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文明实践联系起来。
(三)筑牢课堂阵地,构建“三个课堂”,打造生态文明教育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是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开展的主要场所。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守好课堂主阵地,努力打造生态文明教育高效课堂。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必然引发生态文明教育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为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加速推动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进程,北京市、海南省、湖北省等多地已积极进行探索,在学校课堂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取得显著教育成效。只有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校教育过程,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掌握生态文明知识和技能的时代新人。
生态文明教育课堂建设应与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相辅相成,为学生营造学习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主阵地。一是筑牢“第一课堂”。通过集中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形式,传授生态文明知识,提升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二是重视“第二课堂”。充分利用校内绿地、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等硬件资源和学生社团、信息资源、文化活动等软件资源,拓宽学生在校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营造生态文明校园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三是激活“第三课堂”。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外资源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研学、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链接社会大课堂,丰富学生生态文明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生态文明实践能力。通过班级、学校、社会三大课堂的协同合作,系统推进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课堂建设,实现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机统一。
(四)加强文化宣传,推进以文化人,营造生态文明校园文化
作为“第二课堂”的关键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和遵循的校园内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校园文化既是学校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产物,也是进一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和长效保障。生态文明校园文化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生态文明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深入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层面,营造校园生态文明文化氛围。
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维度着手。构建校园生态文明物质文化应确保校园整体设计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理念,通过规划校园生态绿化、配齐节能环保设施设备、设置生态文明标语和宣传栏等,打造环境友好型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善校园生态文明制度文化应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学校规章制度,加强生态文明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保障学校各类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和工作的规范和落实。营造校园生态文明精神文化应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在校训、校风、学风、教风之中。总之,应该坚持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文明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让校园处处成为生态文明育人场所。
(五)坚持学校主导,协同家庭社会,推进家校社一体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需要每一位国民的积极参与。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而不应该成为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充分调动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积极性,构建家校社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体系,有力推动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形成生态文明学校教育、生态文明家庭教育、生态文明社会教育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是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举措。
推进家校社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进程应明确各个主体的教育职责,分清生态文明教育的层级,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激发各个主体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生动力,真正形成生态文明教育的强劲合力。[4一是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各级各类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的主阵地,应坚持学校教育主阵地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培养生态文明意识,传授生态文明知识和技能。学校除主动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外,还应通过“小手拉动大手”“小家拉动大家”等活动形式实现校园生态文明教育成果向家庭和社会的辐射。二是注重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家庭应主动支持配合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鼓励家庭成员积极提升自身生态文明素养,在日常生活中扎实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共同建设生态家庭。三是强化社会教育的协同效能。通过构建生态文明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生态教育场馆等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环境,实现多方参与、统筹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新局面,真正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三、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加快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步伐,支持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需要从多个方面提供坚实支撑和条件保障。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出台国家层面的生态文明教育法律法规,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组织和制度保障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及时关注基层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设立专项经费加大生态文明教育财政投入,着力培养生态文明教育人才,增加各项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供给,从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全方位保障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顺利进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de2025070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