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价值、目标和路径

作者: 杨学建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课教材,既为学校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重要抓手,又是思政课教材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教材,承担着对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进行价值观塑形的重要任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价值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融合《道德与法治》教材,体现了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是教材承载和彰显国家气质的应有之义;实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树立生态文明相关理论和要求在教材中的系统性呈现,是落实课标精神的具体举措;为中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设探究情境,是教材发挥立德树人载体作用的内在要求。

(一)宣传党和国家的新精神和新成就的应有之义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生态文明领域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成果尤为突出。从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到把生态文明建设明确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正式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到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之一;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行专章部署,党和国家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持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和积极践行,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从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从以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中国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蓝色循环”等为代表的生态治理领域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到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显著成效。包括《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内的思政课教材作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嘱目的成就为内容支撑,必然要把生态文明领域的相关新精神和新成就作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以此为纽带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计、关心国家发展,增强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

(二)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精神的具体举措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重要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哪些内容能够进教材、以何种形式进教材。《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为现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重要的编写依据,对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材提出明确要求,指出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应当“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在“能力”方面要“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在“知识”方面能够“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同时建议教材编写应将学习内容有机整合,避免对课程内容进行分块式的机械处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态。与此一脉相承,《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将“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意识”纳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总目标,[2]并在各学段中的“道德教育”“国情教育”“法治教育”等学习主题中提出了进阶性的目标要求。以此为重要依据修订的2024年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继续把生态文明领域有关议题作为重要内容,基于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和不断提升的认知能力编排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增强生态环境意识、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把学习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自觉行为。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加强品德教育,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3生态文明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共通性。具体而言,生态文明教育主张环境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生态责任的共同承担,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公正”原则相契合;生态文明教育注重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4,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理念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具体化;生态文明教育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实际上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目标提供了高质量的方法论;生态文明教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和谐”的追求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核;等等。此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公民、社会、国家等多个层面的价值要求相一致,生态文明教育也涵盖亲近自然、保护动植物等个人层面的行为要求,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全民绿色活动等社会层面的行动主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国家层面的战略安排,二者在层次上的相通性使得《道德与法治》教材在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主题时能够从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各环节获得适当的案例素材,提升教材内容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育人目标

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材,其目标在于培育具有强烈生态文明意识、高度责任感和行动力的时代新人。这些时代新人不仅应当了解和掌握生态文明领域的基础知识,而且应当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成为推动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de20250709.pd原版全文

(一)促进学生不断深化政治认同感

作为学生核心素养之一的“政治认同”具体表现为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政治认同方面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党和国家在生态环境领域提出和实施的新思想新举措,理解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生态环境保护是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最普惠、最宝贵民生福祉的具体措施。

通过感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以及我国以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绿色转型等对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坚定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通过对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推进现代化历程中与当代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对待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方式等的显著差异,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显著优势的理解,支持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强投身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时代洪流的决心和信心。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生态伦理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道德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既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使命。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深刻体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内涵,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观念,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以及自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帮助学生提升生态责任意识,使学生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政府或环保组织的任务,而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应当承担的责任,增强“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最后,为学生指明行动路径,既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将尊重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理念具体落实,也包括理解和支持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等。

(三)提升学生的生态法治意识和素养

法治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培养学生的生态法治意识和素养,既为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必要抓手,也是《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首先,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领域的基本制度和法律法规,理解保护生态环境既需要人们产生情感、道德上的倾向,更需要建章立制,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从而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权威性、严肃性、连续性,并以此为切入点明确制度、法律的基本特征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道德与法治》教材展示一系列生态环境领域典型案例,让法律及其效能可感可触可见,实际上是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和本领,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习惯。

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实现路径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材并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主要采取文化浸润、生活化诠释、审美化呈现以及一体化设计等方式。借助多元化的融入策略,《道德与法治》教材成为生态文明的传播媒介,帮助学生在与文本的互动中形成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生态的责任意识以及对绿色生活的自觉追求。

(一)文化浸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丰厚滋养和持久启迪。深入挖掘和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不仅增添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成色,而且能够通过文化认同和价值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发展观。这既体现了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也彰显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见于《道德与法治》教材各册,既包括正文中的理论阐述,也体现在“生活观察”“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等栏目中。例如,2024年版七年级下册教材第六课“传承核心思想理念”第一框“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以二十四节气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人一直秉持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再如,现行版九年级上册教材在“共筑生命家园”一课中设计了组织学生朗读“《饮酒》(其五)”“天星桥(节选)等”诗文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感受诗文的意境中领悟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美好自然环境的热忱,激发学生对建设美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承载着中国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洞见,也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教育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而且能够引导他们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树立生态价值观,增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自信。

(二)生活化诠释:以贴近日常为选材原则引领生态文明实践

与马克思“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的观点相一致,[《道德与法治》教材所观照的生态领域并不是未进入人类实践活动和认识领域的自在自然,而是已经进入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领域、与人类休戚与共的人化自然。具体而言,就是人们触手可及的一草一木,是人们举目可见的土地河流,也包括人们闻之色变的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问题。教材采取生活化的诠释方式,既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使学生感受到教材内容的生动鲜活、可亲可信,激发学生参与其中开展自主探究、体验的兴趣;又基于思政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性质和定位,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学科内容,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结合起来,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使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能够拿到课堂中讨论、课堂中学到的理念和方法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之中。

《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诠释主要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来实现。一方面,教材注重选择或设计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鼓励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得出结论。例如现行版八年级上册教材在阐述国家安全相关议题时,以学生熟悉的红耳彩龟作为切入点,介绍红耳彩龟对生态链的破坏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当如何更好地维护生物安全,进而探讨怎样维护国家安全。另一方面,教材在阐述基本观点后,在每节课安排了相应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在活动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起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效果。例如,现行九年级上册教材在阐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之路相关议题后,在“拓展空间”栏目中设计了分享环保故事、起草环保倡议书宣传环保理念的实践活动,把纸面上的生态文明知识转化为在学生心里扎根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现实生活中生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进一步坚定了学生建设美丽中国的使命担当。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de2025070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