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夯实“五育”并举之基,深化改革“劳动教育”评价

作者: 刘少怀

为了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评价功能,着力夯实“五育”并举的发展基础,实施多项举措落实劳动教育评价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旨在分享学校的实践做法。

一、构建“智慧管家”可视化评价“5·24”架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智慧管家”可视化学生评价“5·24”架构包括仁慧教师数据中心、仁德少年数据中心、积分兑换、家园荣光、家校联通等5个一级评级模块以及24个二级评价模块。

在仁德少年数据中心模块中,学校主要从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进行评分的设置。各学科根据课程标准设置相应的观测点进行评价。学校管理层、教师、家长均可通过相应的可视界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构建“五维一体"评价体系,践行“教一学—评”一体化

学校通过“五维一体”的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形成特有的“仁德少年"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措施。

设计劳动实践任务单。教师根据课程需要设计劳动实践任务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录,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任务单既是劳动实践过程的小档案,又是对学生进行星级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设计“积分兑换”奖励机制。在“智慧管家"平台上,学生将收获的星级兑换积分,再在劳动周中换取心仪的“艾礼”产品,这样的操作,使学生的评价与学习形成良性的循环,相互促进。

评选劳动之星榜样。学校结合“智慧管家”平台的评价数据,评选“劳动之星”,树立劳动榜样,营造爱劳动的校园氛围。

三、细化“3类"劳动教育评价,彰显劳动育人价值

1.整体开发校本化劳动课程

学校围绕“五育融合”的素质教育要求,结合客侨文化,深挖本地特色资源,积极开发以“艾”为特色的艾礼校本劳动课程,涵盖“艾”的种植课程、“艾”礼工作坊产品制作课程、“艾”济堂销售课程和家庭劳动教育拓展课程,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

2.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学校将劳动素养评价纳入学生“仁德少年”评价体系。以劳动素养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利用“智慧管家”平台,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3.坚持素养导向

通过劳动过程记录单、劳动日志、劳动任务单等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总结性评价。定制学生劳动素养报告单,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四、校本劳动教育评价实例—《"艾"的初相识》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劳动课要把握四个核心素养: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因此,学校的劳动教育评价要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下面以《“艾”的初相识》为例,介绍劳动教育评价的内容。

“劳动观念”指标的评价内容为“尊重劳动、愉快劳动”,而在该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将其具象为:了解艾草的特征、生长习性、繁殖方法作用、文化内涵等植物知识;热爱植物,对植物充满好奇心。

“劳动能力"指标的评价内容有四点: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掌握基本劳动知识和技能;会正确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劳动习惯和品质”指标:肯吃苦;珍惜劳动成果;安全参与劳动。

“劳动精神”指标:不怕困难;遇到困难能主动与小组成员商量解决,寻求教师的帮助。

针对以上评价项目,教师将评价形式分为自评、组评和师评。例如,在本节课中,“劳动观念”的内容适合学生自评;“劳动能力”评价涉及小组合作,教师让组长进行组评;“劳动习惯和品质"和“劳动精神"方面,则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以课题为引领,着力夯实“五育”并举之基,深化改革“劳动教育”评价。学校将继续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动手实践、磨炼意志,促进学生们成长为有力量、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责任编辑罗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0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