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青花瓷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陈丽娜

我国的陶文化有着深厚的根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陶瓷文化古国,中国有着传承民族工艺美术的责任。近年来,陶文化的教育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落实“双减”政策的今天,它可以为我们拓展更多的教育空间。而随着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改革,美育的重要性愈发突出,美术课堂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在此背景下,在2018年初开始打造“一品多特”的教育品牌,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经过不懈努力,青花瓷课程于2018年6月作为美术校本课程引进学校。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把青花瓷艺术合理地渗透到学习生活中,使学生受到正确的审美熏陶,进而引导他们从鉴赏、喜爱到学习、传承。

一、以校本教材为载体,设计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

要想做到青花瓷的教学与品质课堂相辅相成,就需要做到科学辩证,全盘规划,合理组织。因此,笔者提出青花瓷校本课程的核心理念:继承传统技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开展校本课程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校本教材。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编写了校本教材《中国风一青花瓷篇》,教材本着好习惯养成的目标,结合有趣高效的“正思课堂”模式,以习导学,以习启智,以学校的养正教育为切入点,丰富美术课程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材以“中国风—青花瓷元素与传统文化”为主题,以青花瓷技法学习为载体。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了解青花瓷文化的历史演变和纹样鉴赏,笔者设计的第一课是青花瓷入门课,教学内容多以校本教材中的常见用品如花瓶、茶壶、茶杯、盘为绘画对象,并引入名家代表作品赏析。为树立学生自信心,体现校本特色,笔者还把往届学生的青花瓷作品编入校本教材中。

在每一课程的教学框架中,笔者安排了“欣赏借鉴”“观察发现”“小博士”“技法学习”"学生作品欣赏”“作业布置”"拓展延伸”这几个版块。在教学中则实行“探究一分享一巩固一升华"的教学模式,结合课前自学自研、课中探究交流、课后展示评价、课外拓展延伸四大教学环节,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融自学、导学、展学、研学、赏学为一体,使学生实现快乐、高效学习。

二、以第一课堂为普及,开展常规普及教学

在以上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教学实践。学校将青花瓷课程纳入常态化教学,校本教材进入第一课堂教学,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第一课堂的教学在全校普及开展,在各班教室里进行授课。每个年级每个学年安排2节纸材手绘青花瓷课程。为了更好地开展普及教学,按照“一二年级激发兴趣爱好,三四年级打好基础,五六年级重在提高”的教学内容,即“低年级是注重传播、鉴赏层面,中高年级是注重手绘纸材青花”,例如,低年级的教学内容是《花瓶》,中高年级则是《茶壶》《茶杯》《盘》。笔者选用的是纸材手绘,利用纸盘、白纸、蓝色勾线笔,简单易操作,没有陶艺青花瓷烧制复杂工序的制约,作品效果易凸显,学生比较容易获得成就感。

三、以专业技法为提升,开展社团活动的学习

随着与校外陶艺教育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学校开始了专业技法的教学。社团活动偏重陶艺技艺、手绘青花瓷技能的传承,是理论知识与青花瓷实践操作的结合。学校每学年在校内开展两种类型的陶瓷课程:

第一种是校内课后托管服务5+2 ”的陶瓷社团课程。这类课程由校外机构的陶艺老师任教,主要是面向全校招生,对陶艺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主要学习陶瓷的成型技法,如泥条盘筑法、泥板法、挖空法、捏塑法和拉坏法和各类装饰技法,做各种题材和外形的青花瓷和陶艺作品。提高班的时间安排在周一、周二,基础班的时间则安排在周三、周四。

第二种是学校的雅瓷艺术实践工作坊,每周5节课,在每天的大课间时段开展,绘制各种题材的青花瓷。笔者从高年级挑选了一批绘画能力较强的学生参加,他们除了要学习陶瓷的烧制技术之外,还要掌握青花瓷的绘制技术。青花瓷的绘制十分考验学生的绘画功底和下手刻线时的控制能力,有助于他们提升动手能力。当学生入门后,就能把自己对青花瓷艺术的领悟真正地发挥到实物上,绘制出精美的青花瓷作品。

四、以展示作品为传承,进行课内与课外的评价

以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进行课内和课外青花瓷作品的展示。课内展示是在课堂上展示评价作品(自评、他评、师评)。课外展示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家校掌上通和钉钉班级群的作品展示;第二类是将学生的青花瓷作品展示在教室门前的“正我小舞台”宣传板、走廊、教室、展厅等校园环境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通过展示,学生可以获得自豪感和认同感,进而自觉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上四个方面教学实践研究,笔者将其简单概括为:完整体系——普及开展—专业提升一展示传承。

五、总结与反思

青花瓷校本课程走进学校的课堂已有多年,它不仅让学生们了解到传统文化青花瓷艺术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动手尝试体会其特殊魅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能够更好地体现学校养正教育的艺术根基,积极推动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如今已经成为学校的品牌特色项目,也成了学校的养正教育品牌特色社团之一,学校也成功被评为“东莞市第二批品牌培育学校”,学校的青花瓷项自在全市品牌学校展示活动中也得到了高度赞扬和关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青花瓷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进入校园,通过校本教材为载体,在全校普及开展青花瓷课程学习,在“双减”教育环境下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明显,但还存在不足之处:校本教材的开发内容还不够广,体系还不够完备;校本教材中的传统纹饰、基本图案的欣赏不多;学生对传统图案绘制的创新能力不够。如何在“双减”背景下运用更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值得继续更深入地探究。

责任编辑罗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0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