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构建高质量家庭教育“生态圈”
作者: 刘凤颜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关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实施,我们传统的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但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补关系。为此,我校积极探索家校协同的育人方式,力求构建高质量的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一、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及分析
我们对学校一至六年级的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教育方法、与孩子沟通技巧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小学生的成长与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详细的了解,我们发现影响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
(一)家庭层面
1.家长家庭教育认知不足,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部分家长由于认知不足,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孩子时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导致家庭教育功能单一,缺乏全面性,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2.家庭结构的缺失,家庭教育环境不完整。单亲、离异、再婚等家庭,孩子长时间见不到父母,缺乏关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学校层面
1.教育资源缺乏。当今学校关于家庭教育的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资源都比较画乏,教师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有效地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2.家校沟通不够。家长和学校老师缺乏交流和沟通,家长对学校的了解不清晰,学校也难以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二、家校携手,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孩子教育、心理等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解决孩子的问题,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
(一)培训“接地气”,教师有“底气”,家长有“力气”
教师和家长的专业知识往往会影响到家校协同育人的落实,为了提升老师和家长的专业“底气”,我们学校邀请了家庭教育的专家进校对老师和家长代表进行专题培训,设置了专门培训课程,包括家校关系、沟通技巧、冲突化解、情绪管理、说话技巧等,经过这些“接地气”的培训,老师的专业水平“立竿见影”。
家长通过参与各种家庭教育培训活动,教育观念和方法得到提升,他们更加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这种变化使得家庭教育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缓解了教育压力,增强了与学校合作意识,很多比较“顽固”的家长都变得积极主动,教育孩子的方法丰富了,也更加科学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二)加强家校沟通,搭建有效配合的“彩虹桥”
为了加强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我们专门设计了“家校沟通卡”,老师把学生在校表现及时向家长反馈,家长把孩子在家的情况与老师及时沟通交流,做到“防患于未然”。我们充分发挥学校“家委会”的作用,通过他们可以及时了解家长的意见。通过定期的“家长见面会”,解答家长家庭教育问题,并传授科学的亲子观、教子观和人才观。发挥“校长热线”“校长信箱”的作用,家长及时对学校工作起到监督作用,有利于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家访"是老师与家长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每学期我们都会开展“家访心连心”活动,在家访中,老师和家长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策略,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优势。
(三)办好家长学校,畅通双向交流的“快车道”
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学校组织开办“家长学校”是解决家长在家庭教育“短板”方面最有效的方法。我们邀请家庭教育的相关专家和社会专业人士成为“家长学校”的导师,开展了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亲子指导课30多节;组织家校活动20多场;为家长举行了10多场家庭教育专题培训。通过学习,家长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懂得了教育孩子的规律与方法,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规范孩子的行为,明白了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很多家长表示,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他们的家庭沟通技巧和情感交流方法都有较显著提升,增强了跟孩子之间的互动和理解,家庭关系更和谐、更稳定了。
班上学生小B,聪明可爱,成绩优秀,但上了六年级就像变了个人,课堂上经常故意捣乱,下课喜欢追逐打闹;情绪不稳定,常常与同学闹矛盾,同学都不喜欢他,老师对他多次教育,但也没有效果。老师多次联系家长,父母互相推塘,认为孩子变坏是老师教育出现了问题。经过了解,得知小B的父母最近离婚,他们都各自有了新的家庭,对小B的抚养问题互相推卸责任,爸爸脾气暴躁,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对小B更是“拳打脚踢”。导致小B产生自卑、胆怯、孤僻等异常心理,出现易怒、对抗情绪,经常做出引人注意的异常行为。
了解了小B的情况后,班主任与社区妇联一起主动找到了小B的父母协调解决问题,我们主动邀请小B的家长加入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让他们知道家庭结构的缺失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让他们知道即使夫妻之间闹不和,但对孩子的爱和关心也不能减少。
小B的父母终于体会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造成的极大影响,答应像以往那样疼爱、关心孩子。他们积极参与各种“亲子活动”,与孩子开心交流,亲子关系得到很好的改善。
(四)整合开发“家长课程”,提升教育素养的“直通车”
我们充分挖掘社会与家长的教育资源,制定家庭教育课程,依托线下教材和线上资源,普及推广家庭教育课程,打造有效、高效、实效的家长课堂教学模式,确保家庭教育课程落地实施效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分学段整合开发校本“家长课程”,按照“亲子课程、情绪课程、心理课程、学习方法课程”等类别,梳理家庭教育课程资源,以满足各类家长的多种需求。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通过“班级微信”“班级钉钉”等线上平台,不定期地发送一些家庭教育小妙招、生活温馨小提示等。我们利用学校名班主任工作室公众号平台中的“家教”专栏,丰富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学习资源,让家长在线上就可以学习和提升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五)凝聚各方合力,实现家校社共育的“零通道”
为了提升教育合力,我们联合社区、村委会等部门,邀请专业人士进校园,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指导。利用传统节日、开学季、突发事件等关键时间节点,举办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如家长开学第一课、家长见面会、亲子共读、亲子社会实践、共庆元宵、志愿服务等,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鼓励家庭、学校与社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教育是孩子良好行为品质形成的基础。家校社携手,定能绘制出一幅幅家庭教育“生态圈”的壮丽画卷,让每一朵祖国的花朵都能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责任编辑 王思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0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