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初中学校“校家社"协同育人之困与应对之策
作者: 黄华林近年来,各地学校都在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存在“校家社”职责定位不清晰、协同机制不健全、条件保障不到位等突出难点,尤其在普通初中学校,“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需要不断完善。本文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之困的三方面现状作分析,并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等育人理论,结合本校近年的实际协同育人策略,阐释城乡交界普通初中“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策略实施过程。
一、普通初中学校“校家社”协同育人之困
(一)“校家社”协同育人困境
笔者学校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城乡结合部,是一所区属公立普通初级中学,在校师生约1000人左右,其中 50% 学生来自本地城中村,50% 为外来务工子女。本地学生父母大多文化不高,外来务工人员为了生计无暇顾及孩子,而且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偏僻,社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基于以上原因,学校在开展“校家社”协同共育方面存在很大困难,需要不断创造条件,努力构建、实施“校家社”协同共育平台,以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校家社”协同育人情况分析
1.政策了解与执行不够充分,虽然教育部于2015年就发布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提出“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意见,但“校家社”三方对如何开展协作共育不够了解,目前大部分还是家校共育的形式,社区比较少参与。
2.“校家社”协同共育责权利混淆不清,作为教育的三方主体,“校家社"均需承担各自的责任,但现实中却难以分清各自的具体职责,造成责任边界并不是很清晰,甚至有些家长逃避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社区在“校家社”协同共育中较少主动承担责任,较少主动利用社区资源和学校、家庭一起参与学生的共育活动。
3.“校家社”协同共育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很多家长认为家校共育就是家长会、家访等少数几种形式,只有孩子出现问题才需要家校联系,平常几乎不需要“校家社”共育。
由此可见,目前现实教育既没充分利用“互联网 + ”对教学的支撑作用,也没充分挖掘社区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因此,开展“校家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是改变目前教育窘况的重要突破口。
二、普通初中学校“校家社"协同育人之法
(一)梳理学习“校家社”相关政策文件
依法治校、依法办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石,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需要在国家政府部门相关法律法规指导下进行。笔者所在学校,从校长到普通教师都参与了全员德育的培训,学习“校家社"相关政策法规,充分了解“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并在实际教学中认真践行。同时,积极利用各种途径向家长宣教相关文件精神,提高家长对政策的认知度。
(二)学习“校家社”先进理念
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校家社"相关理念,如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学者爱普斯坦创建的“交叠影响域理论”国内马忠虎老师的《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书中提倡的“家校合作"理论、李燕博士提出的“校家社"共生的教育理念、岳瑛老师的“校家社”“一体化"理念等,让全体教师在理论上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以理论指导行动,进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展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成效。同时,让家长在不同场合分享成功育儿经验,对其他家长起示范引领作用。
三、普通初中学校“校家社”协同育人之策
(一)做好初中学校“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
笔者学校根据实际校情,在仔细分析目前“校家社”协同育人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背后的原因基础上,学校、家庭、社区三方紧紧围绕“学生"这个育人中心点,厘清三方责权利的功能界限,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教育理念,探索创新初中“校家社”三位一体协同共育新路径和教育模式。以学校为主导,对家庭和社区作专业指导,同时紧密跟踪两者的信息反馈结果,不断完善相关策略,促进家庭和社区之间相互支持。优化完善“校家社”三位一体教育活动资源,解决目前“校家社”教育遇到的各种痛点问题,提高“校家社”协同共育的效果。
(二)理顺“校家社”三者角色定位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品行培养的重要场所,既要发挥学校在“校家社”的主体和主导地位,使育人平台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同时也要明确“校家社"三方在教育中的责权利界限和角色定位,加强学校对家长学校、家委会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的指导工作,并积极搭建家长与学校及时沟通反馈的机制平台,使家校沟通顺畅有效。
例如,利用家委会这个重要角色,根据初一、初二、初三孩子不同成长阶段,为家长多推送相关书籍和分享育儿经验。另外增加学校与社区联系渠道,建立社区资源共享和支持平台,用社区资源助力学生在综合实践、劳动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得到更好发展,探索和创新“校家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模式和策略。
(三)优化和共享“校家社”校内外教育资源
校内和校外两种教育资源都对学生身心健康、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校内资源,每间学校都差别不大;但校外的家长与社区资源差别就可能很大,应该充分发挥校外资源效益最大化、共享化、有效化、多元化。
如笔者所在学校就尤其重视校友家长的作用,利用家长会、校庆回校日等特殊节日,邀请这些特殊身份家长进行现身说法,这样比学校领导或者专家的说教更令其他家长和学生信服。再者,学校尽最大努力与相关社区基地合作,充分利用社区设施和资源,提供学生校外学习实践基地和参与实践活动的场所,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协同工作来预防和解决心理健康、劳动实践等相关问题。
(四)丰富和充实“校家社”育人评价指标
新课标提倡多元评价和多维度育人方式,“校家社”育人评价也需要多元,一方面学校对学生作教学与德育两条线并行的评价,既要看重学生在学业的进步,同时也看重行为品行养成。
例如,笔者学校期末评选不仅仅有学习之星、三好学生等偏重学业指标的评选,同时还有劳动之星、艺术之星、体育之星等偏重品行方面的评选。另一方面也大力表扬班级、学校优秀的家长、社工,这样就形成了三者融洽和谐的共生共存环境,也能使更多的家长、社会人员愿意为学校付出,正如“交叠影响域理论"所提出,三者合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和谐、开放、上进的学习环境,更有助于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五)构建多层次信息沟通网络渠道
传统的“校家社”通常以线下家访、线上网络聊天或电话等有限说教方式为主,随着“互联网 + ”和自媒体时代的发展,“校家社”三方应该加强沟通,以学校宣传为主阵地,以班级宣传、家委宣传、社会宣传为辅阵地,三者统一口径、齐心协力为学生发展贡献各自的力量。
例如,笔者学校就以学校微信、抖音公众号为信息发布主平台,每周定期发布学校动态,遇到大型活动还会进行现场直播,家长通过学校主平台可以了解到很多想要了解的信息。同时,及时发布家委的育儿经、班主任的小分享和社工的周末实践活动等。这些信息,对学校起到很好的正面宣传效果,学校声誉近年来越来越好,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四、结语
“校家社"协同育人是一件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国家相关政策和科学育人理论指导下,以学校为主体,在客观分析师生实际情况基础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各司其职,通力协作,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向落实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方向奋发前进。
【注:本文系广州市海珠区2024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模式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4B005)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王思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0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