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引领,助力师生评价体系改革

作者: 曾令平 谢燕芬

评价,既是对师生的教学成绩和效果的检验,也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我校基于校情、教情和学情,精心构建了一套“12345”师生评价体系,旨在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通过全面、科学的评价,促进师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

一、一个核心把航向,学科素养来引领

“12345”评价体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突出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导向功能。在实施师生评价时,要求把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核心理念贯穿于整个评价体系的始终,并通过评价引导师生关注学科本质,提升学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该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更强调师生对学科本质的理解,以及学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两支队伍夯基础,师生评价齐改革

一是打造“四强”学科教师。一是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考核实施方案。依托方案,强调“上好课是最好的师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强化师德考核结果运用,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二是注重教育教学履职情况,强化育人工作考核。评价时把履职尽责情况作为基本要求,依托科组、备课组建设,抓实“一周一研讨”,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做到备课“三备”(备课标、教材、学生),教研“四定”(定时间、地点、主题、主讲人),教学“五统一”(统一进度、要求、内容、任务、考查)。三是多元化荣誉制度评价。在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评价,深入挖掘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评选“校十佳教师”,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锻造“五好学生”。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倡导“努力学习是一种责任”,开展“每日三思”(我来实中干什么?我今天做得怎么样?我要做什么样的人?)活动。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每学年在思想品德、学业发展、身体发展、劳动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评选出“新时代好少年”"模范班团干部”等。基于学情,建立适应学生阶段发展特点的《核心素养综合评价手册》。提倡争做“五好学生”(习惯好、品行好、成绩好、身体好、心态好)。充分发挥社团育人作用,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歌手大赛、演讲比赛等,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开拓特长教育之路,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生全学科核心素养。

三、三个融合强根基,同培共育学科核心素养

一是师生评价融合校园文化。学校提炼出了“船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设立寓意深远的“竞上游船雕”,建造“同舟共进”广场,精心打造廊道文化,楼宇“古风”命名,引入“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圣像,以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船文化”所蕴含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的精神,与我校“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师生评价改革理念高度契合。在这样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引领师生更深入地理解、认同学校师生评价改革,促进师生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二是师生评价融合特色育人课程。我们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认真落实“双减”政策,积极开展素质拓展服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与学校特色紧密相融,如书法、美术、音乐等,还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如开设大阅读课程。同时,我们还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设诵读课程。此外,还提供多个选修课程,如足球、器乐等。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充分关注学生在这些特色课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将其作为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依据。通过全面、客观的评价,我们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需求,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化成长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和支持。

三是师生评价融合信息化手段。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信息化手段弥补传统评价手段的不足。在学生评价方面,依托综合素质测评平台等进行数据采集;在教师评价方面,依托人人通、智慧平台、录播室等信息化手段,记录教师教育教学、培养培训、教学业绩、奖励惩罚等情况,形成教师个人档案,实现教师队伍的精准培育、发展监测等。

四、四环评价聚合力,以评促改助改革

一是立足课堂,重视过程。课堂是师生评价的重要阵地,结合梅州市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表,制定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表,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评价,班主任根据学生课堂行为规范进行德育相关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

二是学校统筹,营造氛围。教导处设置“优秀教研组、优秀备课组”评选,德育处设置“流动红旗班级、文明宿舍、先进班集体”分阶考评,将学校教师教学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完善“五好学生"评价体系,评选出体育之星、美育之星、劳动之星等,让多元评价成为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

三是家校协调,合力评价。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访、家长会等契机,赋予家长多元评价权限,构建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监护主体评价。

四是以终为始,反馈闭环。教育评价的归宿是反馈,学校以终为始,通过“课堂师生自评一学校处室综合评价一家校联合”三级评价后,把生成的评价及时反馈给师生,形成了学校了解课堂师生教学情况、师生了解自身教学问题和教学需求的平台,促使教师“有目标地教、高质量地教”学生“有目的地学、高效率地学"这种教与学良好环境的形成。

五、五育并举强推动,核心素养 谱新篇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坚持“五育并举”,以德育为先、综合素养为要,坚持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优化五育评价,提升师生学科核心素养。

一是加强德育评价。坚持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月”,每个阶段紧扣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重大节日、不同季节的特点等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法纪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结合“四环评价”,全面记录学生的品行表现。

二是合理智育评价。明确智育评价自标,将智育评价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可衡量的子目标,以便量化评估。教师通过日常观察、作业分析、课堂互动等方式,结合平时表现,采集学生平时阶段性测试成绩、期末测评成绩以及网络成绩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评价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优化体育评价。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体育教学评价的关键指标,以此激励学生培养持之以恒的锻炼习惯,塑造坚强的意志和强化团队合作精神。

四是强化美育评价。以“船文化"校园文化为主线,通过加强显性和隐性校园文化建设来丰富“开放包容,海纳百川"教育评价改革理念的沃土,加强美育隐性熏陶,强化宣传栏、书画展等美育阵地宣传,美术书法课时开足开好,鼓励师生参与活动。

五是健全劳动教育评价。结合“双减"开展劳育系列活动,把学生参加劳育系列活动的学习情况和总结成立学生个人档案,充分弘扬“崇尚、尊重劳动"精神。

责任编辑 王思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1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