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社团管理系统的“任务驱动型”教师成长模型构建

作者: 王贤庆 符勇区 文伟

为解决社团管理问题,实现数字化管理,佛山市高明实验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开展“开发社团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实践项目,促进教师专业素质以及教学创新能力的发展,最终形成“项自驱动型”教师成长模型,以期为同类型学校提供借鉴。

一、教师在社团数字化管理系统开发中的成长历程

项目启动初期,面对全新的技术和理念,教师团队陷入迷茫,面临诸多挑战。例如,PHP编程语言对大部分教师而言是陌生领域,语法错误、函数调用问题频繁出现,导致系统功能难以正常实现。由于缺乏经验,教师们难以设计出合理的数据库架构,如何高效存储和管理大量信息成为一大难题。此外,在与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和家长沟通时,因各方立场不同,教师对需求的理解存在偏差,致使需求频繁变更。

面对初期的重重困难,团队成员积极主动寻求解决办法。学校组织专业培训课程,邀请行业专家授课,内容涵盖PHP编程、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与架构等关键领域。组员也使用慕课网、网易云课堂、B站等网络平台上优质的视频课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积极参与CSDN等技术论坛和社区讨论,在交流中进步。在系统的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组员通过参与项目,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完成前端部分的工作(使用HMTL/CSS/JavaScript来实现系统的前端用户界面);后台部分(使用PHP7/Laravel/Swoole/Redis实现系统业务逻辑及数据处理)。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教师们在技术、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长。例如,有教师在项目开始时对技术不熟悉,但随着项目的深入,他参加了众多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最终独立完成了整个页面的设计和开发工作。项目后期他主导完成了家长端消息推送功能,获得了学校领导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项目驱动型”教师成长模型的构建

通过总结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基于Kolb经验循环论,本文提出以“项目驱动型”为特点的教师成长模型,包括任务驱动、互协攻关、内化生成、教学应用等4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完整呈现教师在项目中的成长脉络。

任务驱动阶段。该阶段为教师成长的准备阶段。在社团数字化管理系统开发项目中,面对任务目标开发功能齐全、安全高效的社团管理系统的任务,教师进行课内外学习,达成任务目标。该项目的目标直指社团管理实际问题,以此增强教师的任务驱动力。在完成项目设计后,教师认识到自身技术水平的不足,从而激发自身学习动力,使被动学习转化为能动学习,为成长奠定基础。

互协攻关阶段。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教师难免会出现一些技术问题,教师集体通过互相协作学习攻克技术难题,发挥集体的力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运用专家培训、自我研修、敏捷开发等方法提升技术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内化能力阶段。反思总结教师在项目开发中遇到的经验与问题,教师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缺陷,总结成败的经验和教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实践水平,并且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新的项目实践中去,加强和巩固能力。

教学运用阶段。把项目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成果运用到教学中,进行教学创新,结合项目式学习(PBL)理念,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实践性导向的课程项目,带领学生在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了解信息技术知识、获取技能,提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项目驱动型”教师成长模型四阶段相辅相成、逐级向上、缺一不可。任务可以驱动学习兴趣,团队作战可以提高能力,能力提升会带动知识和技能向能力的内化转化,教学内化是实现教学对专业的反作用过程,教师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逐步成长。

四、教师成长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启示

1.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师在参与项目开发过程中,教学理念从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逐渐转变。例如,教师根据学情实施分层教学。对于学习能力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相对基础的实践任务,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时,设计创建、复制、删除文件以及文件夹创建与管理等实践任务。对于学习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综合性较强的实践任务,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如在教授编程知识时,让学生独立设计小型的应用程序,如简易计算器、图书管理系统等,并完成整个应用的设计开发以及项目的测试工作。

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分层设计的实践任务,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得到训练和提高。

2.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积极将项目经验融入教学,采用项目式学习等多种创新方法,为教学注入新活力。例如,有教师在虚拟机器人课程中,以“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互联网 + 无人驾驶主题赛”为项目蓝本,创设系列项目任务。该项目需要学生在模以无人驾驶的过程中,进行需求分析(机器人设计、路径选择、突发意外处理等)编码实现和测试改进,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电池容量和电机功率选配,最优路径选择的算法实现等,在遇到上述问题时,通过查阅、讨论、寻求教师的帮助,最终解决问题。这一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创新、协作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设计的优化

一个好的课程设计对于学生学习具有巨大的影响,教师要立足于课标,在结合学生需求和特点的前提下对课程设计进行改进。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实用性和时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出发点,按“基础一高阶、理论一实践"的顺序安排信息技术知识。教师还要充分整合与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学习支持。

通过课程设计的优化,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更契合学生学习和实际应用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综上,“任务驱动型”教师成长模型不仅适用于开发中学社团数字化管理系统项目,也可以为解决其他教育信息化问题和促进教师成长提供有效的借鉴。

【注:本文系2023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立项课题“基于B/S结构的中小学智慧社团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3YQJK247)和佛山市高明区2023—2024年度基于信息化支持下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学生社团数字化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课题编号:GM2024X09)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罗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3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