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理念下小学生“量感”培养策略实践研究

作者: 洗丽斯

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测量技能、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人教版“图形测量”教学为依托展开实践,深入探究深度教学理念下小学生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借优化教学策略强化学生量感能力,进而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并为一线教学提供实用的策略与理论参考。

一、情境创设,激发量感兴趣

培养学生量感的关键在激发其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要素和量的教学要点,创设情境,既有吸引力,又便于学生亲身体验的。如在“认识周长”的教学中,可创设“校园花坛围栏设计”情境,使学生分组扮演园林小设计师或园艺师,让学生测量、计算花坛模型的大小,从而确定围栏长度。在这样的情境体验后学生情绪易被调动起来,从而主动参与其中,进而促使量感的初步形成。

二、单元整合,融入量感元素

量感学习具有其内在的系统性与逻辑性,从整体上审视,需经历度量对象的确定(明晰为何量及量什么)度量工具的选择(探究度量对象包含多少度量单位)以及度量结果的获取。教师应站在单元的高度,从整体上审视教学内容。通过对计量概念、单位、进率等核心要素以及计量工具的整合,构建量感学习的认知框架。以“图形测量”的教学体系为例,教师要从一维长度到二维面积再到三维体积的延伸和拓展,深入挖掘长度、面积、体积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通过单元整合,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洞察量的演变轨迹与内在发展逻辑,构建起层次分明、系统完备的量感知识体系。

三、探究活动,提升量感效能

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可以提高量感效能,可以起到帮助学生联系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的作用。如“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时,教师可先摆出各种长方形的物体,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对其尺寸进行比较。接着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用边长1厘米的小方块把长方形卡片铺满,探究面积和小方块个数之间存在的联系。经过探究活动,学生可以积累测量的经验,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量感自然提升。

四、聚焦本质,塑造量感思维

量感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育的领域中显得颇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在量感上把握实质、开拓思路。以“角的度量”为例,教师可以抓住几何度量的本质,唤醒学生测量长度和测量面积的记忆力。通过选定的单位角测量角的大小,示范测量方法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大小就是看一个角里面包含了多少个单位角”,从而理解度量角的本质,在“感量”中发展“量感”。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工具测量都要经历相同的一般过程,即明确测量对象—建立测量标准—发明测量工具—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得出一个特定的数值。学生的量感思维逐步形成并持续不断地深化拓展,为其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

五、实践体验,积累量感经验

实践体验是培养学生量感的核心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借助丰富多样的活动体验,引导学生通过“看、摸、量、画、比、论”等多元化教学环节,逐步积累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概括等一系列探索学习的经验,开展多维度的亲身体验活动。以“周长”教学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触摸数学书封面和树叶的一周,认识从起点到起点的路径即为一周。随后,学生用工具描绘出这些路径,从而更深刻地感知周长的概念。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评价,学生理解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即为周长。教师再取下黑板上树叶的一周,让学生感知其长度可测,并引入“化曲为直"思想。最后,让学生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并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量感经验,设计小组测量活动。

六、估测对比,深化量感感知

估测是量感培养的具体体现,教师要组织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多样化的估测,通过实际测量来验证估测结果,在修正中加深对“量”的感悟,通过迭代法、参照法、转换法等策略丰富测量活动。如在“厘米和米"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估测教室长度的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身体尺或其他熟悉物品进行估测,并说明理由,再与实测数据对比,以验证估测准确性。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多维度引导学生估测身边事物,将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使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深化对量的理解和感知

七、想象推理,促进量感发展

在量感的教学中,对于难以直观感知的“大量”,如千米、公顷、平方千米等,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想象与推理活动,将这些抽象的“大量”具象化。如以“认识公顷”为例,教师让学生在操场围成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使学生亲身感受100平方来左右的空间范围,而1公顷包含100个这样的正方形,从而在学生脑海中把公顷的认知框架借助倍数关系构建起来。同时,用学生熟悉的参照物对1公顷大小进行测量,如教室、篮球场等。

八、资源整合,拓宽量感视野

资源整合对于拓宽量感视野是关键所在。一是要把量感的要素重点放在对教材中的量感要素的深刻挖掘上。把几何图形中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呈现与运用串联起来,构建起较为系统的量感知识体系。二是在生活中引入多种资源,在实际中能够增强量感的使用方法。动漫及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物品的体积、数量的变动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便于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认识量感,突破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局限,从而达到量感的转变。

九、跨科交融,强化量感感悟

跨学科教学是强化量感感悟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以数学与美术的融合为例,教师在讲授“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时,通过展示世界著名建筑绘画作品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元素的运用;然后布置艺术创作任务,让学生在动手练习中领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意思。这种学科交叉的融合,既可以加深学生对量感的认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十 、具身参与,内化量感认知

学生量感的养成离不开丰富的“具身践行"活动。如教学“认识千米”,课前,教师可以布置让学生步行1000来并记录时间和心情的任务。课上,通过走100米活动帮助学生推测1000米的长度,构建长度概念。同时,展示地图上的1000米距离,让学生闭眼模拟行走过程,分享课前行走经历,进一步巩固量感认知。课后,设计拓展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对1000米进行深度体验。这一系列活动不仅能让学生记住“1000米有多长”,还能使量感深深植入内心。

【注:本文系广州市海珠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深度教学理念下小学生‘量感培养策略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2022C007)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钱昭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3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