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绘画表征融入传统节日,助力幼儿成长
作者: 黄倚珊幼儿绘画表征是幼儿通过绘画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世界、认知、情感和经验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结合传统节日文化,借助绘画的形式帮助幼儿回顾、记忆与整理一天的活动痕迹,倾听与记录幼儿想法,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从而调整课程的活动计划,更好地满足幼儿活动需求。
一、引导幼儿观察与体验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让幼儿在场景和游戏材料中与环境互动,通过实际操作直接感知获取经验。一日生活皆课程,每个环节中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让幼儿沉浸式体验、感悟,才能有表征表达的灵感,从而使幼儿表征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师也可在生活中,提供实物或模型,让幼儿近距离观察,增加感性认识。
1.选择适合的主题
节日元素的提取:根据节日特色,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作为绘画主题,如春节的鞭炮、灯笼、饺子;端午节的龙舟、粽子、艾草包;中秋节的月亮、玉兔、火龙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保障幼儿有足够充分的时间让幼儿进行阅读,阅读区里可以放些有关传统节日的书籍和绘本,并在每一次的区域活动中,有意引导孩子:再仔细看看,嫦娥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她的袖口里面藏着什么?
2.有序开展和组织一日生活
在幼儿教育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因此在幼儿来园后,教师就开始观察和发现幼儿,有意引导幼儿学会留意身边的人事物,生活中原来有很多有趣的事情等着我们发现。如针对“烧番塔”这个问题,教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引导幼儿在幼儿园中寻找合适的场地。当有的幼儿想着就近玩,就会想到班上的材料,有哪些适合拿来“搭番塔”?不管是室内还是户外游戏,都可以成为幼儿表征的最佳载体。
二、创设温馨有爱的环境
1.故事讲述
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对话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让幼儿得到积极回应。我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儿歌或视频向幼儿介绍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象征意义,如春节的年兽传说、中秋节的娥奔月故事等,为后续的绘画活动奠定文化基础。
在绘画活动时,有些幼儿喜欢边画边说;有些幼儿需要老师引导才会表达;有些孩子安静地画,画完后尽情地向同伴分享和讲述。在幼儿自由表达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客观具体地了解儿童,读懂他们的作品。因此,作为教师要允许幼儿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边绘画边轻声与别人交流想法。
2.积极回应
日常生活里,教师要善于做个有心人,要做幼儿最强大的后盾支持。不管发生什么问题,只要幼儿有需求,特别针对主动的幼儿,更加需要及时回应,否则幼儿下次也许不再主动表达。教师不经意的言行,有可能伤害了幼儿幼小的心灵。因此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和给予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机会,并告诚自己一定要让幼儿把话说完。教师愿意倾听,幼儿才愿意并主动表达和分享生活中的人和事物,也借此机会更好地了解幼儿绘画里的故事。
三、学会蹲下来与幼儿交朋友,激发幼儿表征的潜能
师幼关系处理得好,幼儿自然会愿意与老师像朋友般亲密。在充分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幼儿能表现出勇敢和自信。例如,舞火龙环节时,幼儿怎么也舞不好。之后,在开展表演游戏时,幼儿发现火龙的身体总是断开。于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鼓励他们将观察的发现记录在自己的日记画中。通过用心观察,幼儿能够发现火龙总是断开的原因是因为接线口松了,只要重新打结就可以解决问题。
四、创设环境,提供材料,支持幼儿表征
在活动室中,教师要创设与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的氛围,并投放与此对应的教玩具、材料等。同时,要善于利用家园合作的资源,为幼儿提供更多低结构的游戏材料,以及游戏工具。种类要齐全丰富,摆放原则要符合幼儿年龄段,让幼儿能自由取放。
总之,将幼儿绘画表征融入传统节日文化,是一种富有创意且意义深远的教育方式,它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还能促进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创造力以及文化认同感的发展。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以绘画表征为导向的幼儿园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开发与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25ZQJK180)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罗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3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