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中学劳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

作者: 李镇坚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需“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芡实作为东凤镇的特色作物,兼具经济价值与文化内涵,其种植过程涉及选种育苗、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系统性劳动实践,为新时代农村中学劳动教育提供了鲜活载体。

一、构建“校农协同”资源整合机制

1.空间资源联动:多渠道拓展校内外实践场所。秉持以劳动教育观的培育为核心理念,2022年,潮州市潮安区东凤中学(笔者曾在该校执教)因地制宜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校劳动教育方案,并在校门口左侧划出一片空地,逐步建设配套完备的芡实种植基地、荧实加工坊等。同时争取镇政府与当地村民的支持,在镇里规划出一块可供学生参观学习的“模范种植基地”,通过“校园基地”与“模范基地”的实时种植情况对比,让学生及时发现种植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求方法解决。开发虚拟实训平台,通过AR技术模拟荧实生长过程,解决季节性教学限制。

2.人力资源共享:实施“双师制”。由具有丰富的芡实种植经验的芡农负责技术指导,教师侧重课程设计。潮州市潮安区东凤中学是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学生家长基本上都是农民,有着丰富的农作物种植经验,尤其是对当地特产—荧实有着丰富的种植以及加工经验,能为学生起到很好的指导、示范作用。家长的课后指导与学校开展的芡实专题研究性学习、芡实种植及加工选修课相互配合,同时学校邀请家长到校开展经验分享讲座,欣赏品尝学生的种植成果,大大加强了家校联系,打造了家校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把劳动教育落实到家庭层面,继而落实到社会层面。

二、多措并举拓展劳动教育资源

1.采用“走访 + 探究”模式,利用假期组织社会实践的师生到“芡实种植基地”村芡实种植田体验芡实种植,并进行加工实践。通过多方走访,形成研究性学习报告,充实芡实研究资料。同时,借助多媒体搜集挖掘芡实研究文献,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库,完善校本课程。

新时代农村中学劳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0
表1项目流程表
新时代农村中学劳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1
表2“三维度”评价体系

2.进行劳动教育项目式研究,促进跨学科融合。(1)项目准备。以分组的形式布置学生围绕“芡实的种植及收割、烹饪”等主题提前对芡农进行采访,通过见习荧实的种植、采摘、洗剥以及烹饪,各组合作探究,形成研究性学习成果,在课堂上分享交流。(2)项目流程(如表1)(包含问题解决、项目实施、知识与技能融入、核心素养达成四个维度)。

结合生物课讲解荧实光合作用机制;结合美术课通过绘画、泥塑等形式更深刻了解荧实的形状、性质特征;利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拍摄采访视频、剪辑制作视频;通过数学建模预测产量与投入成本关系。

三、完善劳动教育评估体系

1.“三维度"评价体系(表2)。

2.根据芡实结果时间开展“实践基地结硕果”活动,让学生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同时在评价考核方面,定期开展“荧实剥壳技能比赛”"劳动小能手评选”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的基础上,在出力出汗、动手动脑、动心动情的前提下,在与同伴、老师、工匠、师傅互动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以荧实种植为载体的农村劳动教育,既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关键举措。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 + 模式创新,如结合研学旅行开发“芡实文化体验线路”;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劳动成果认证体系。

【注:本文系2021年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立项课题“新时代农村中学劳动教育模式探究”(课题号:22021ZXDY196)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钱昭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3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