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

作者: 彭操红

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下第五单元第一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则《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为例,对如何从非信息类文本出发,在跨学科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教学作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从单一文本出发进行跨学 科统整

《两小儿辩日》一课所在单元以“科学精神”为主题,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六年级学生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具有独立进行思考辨明事物的能力。学生对大气层的折射、“光渗”错觉等科学知识、原理有所了解,且能熟练使用iPad全景课堂移动终端的各项功能。

(一)智慧学习环境建设

二、创建智慧学习环境下的跨学科教学

基于信息类文本的教学需求分析与学生发展水平分析,结合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统整的特点。本课程主要结合希沃白板、问卷星平台及iPad全景课堂,利用电脑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创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准备

围绕小儿甲观察到的现象“日初出大如车盖,日中则如盘孟”,提供三篇信息类文本(《大气层的折射》《“光渗”错觉》《背景参照物造成的错觉》)和一则视频材料。围绕小儿乙观察到的现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提供三篇信息类文本(《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的影响》《地球温度的变化》)和一则视频材料。

三、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

(一)聚焦核心素养,制定教学目标

1.根据阅读目的,能运用找中心句、抓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使用文字、视频、图片、图表等多种媒介,优化思维导图。2.能利用思维导图,敢于对两小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3.能感受古文中涉及的科学精神,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二)围绕关键任务,建构教学逻辑

将教材中的情境迁移到现实中,设置“我们如何为为两小儿答疑解惑?”这一关键任务,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学习方式,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借助科学知识帮助孔子为两小儿解疑答惑。

课前:技术赋能,激发学习动机。课前学生阅读iPad全景平台上资源包中的资料,初步了解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为小儿甲或小儿乙解疑答惑,老师根据学生的选择,重新分组。各学习小组重读资料,并圈画有价值的信息,绘制思维导图整合信息。

课中:知识可视化,提供学习支架。通过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平台与资源共享平台广泛搜集资料,通过iPad全景课堂将阅读材料分享给学生,引导学生优化思维导图,各学习小组根据不同的兴趣利用iPad全景课堂分别阅读不同资源包,运用希沃白板进行阅读内容展示及方

课后:个性化指导,精准评价与优化。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课后作业,教师根据标准评价,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利用问卷星进行学后测验,对过程化评价进行补充。

(三)预设评估方式,贯穿教学始终

本课程突破了传统的评价方式,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运用“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个性化评价”多元化评价手段,创设多元的评价情境,基于以评价促发展这一原则,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在课中与课后环节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语言表达”的评价,以指引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在课中“技术助力互动,恰当表达观点”这一环节,为小儿甲解惑的1、2、3、4小组要互相点评,为小儿乙解惑的5、6、7小组要互相点评。

本堂课从设计到实施,以素养为导向,在跨学科统整的理念下,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智慧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信息类文本读用素养与学生的信息素养。秉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将信息技术融于信息类文本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注: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课题“小学语文信息类文本跨学科读写素养研究"(编号:202315876)、广州市天河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信息类文本的小学生跨学科读写素养培养研究"(编号:2022Y018)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钱昭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4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