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思”为核: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备课与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吴美玲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理解、记忆、应用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整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和知识迁移能力,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阶思维的学习方式。同时,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将深度学习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日常备课与教学策略中,将成为提高教学质量,让学习真正发生的重要途径。
一、“学”为中心的“深度备课”策略
(一)定准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要求教师深度备课。笔者在对《月光曲》备课时,首先找准教学目标。本单元主题是“艺术之美”,包括《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在备课过程中,笔者明确本课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情感和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继而有创意地进行个性化地表达。从而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结合三次对话,有条理地说出贝多芬“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的原因;
3.读好人物对话,感悟文章中人物的情感之美。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并背诵;
2.借助语言文字,通过具体事物和场景变化来展开想象,感受乐曲之美。
3.抓住描写皮鞋匠联想的语句,体会语言之美;
4.结合生活体验,创造性表达自己的独特想象,提升审美能力。
两课时的教学目标层层深入,以“美”为中心,逐步引导学生感受文本字里行间的情感之美、乐曲之美、语言之美,并内化为自己独特的体验,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创意表达。教学目标聚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并以“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为跳板,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二)深入挖掘教材,关联知识节点
深度备课强调教师对教材全面且深入的剖析,明确教学逻辑线索,精确识别并构建教学环节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本课的知识点与单元目标、学段目标之间的关联。例如,《月光曲》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这与本课要落实的“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这一语文要素紧密相连。在备课时,教师需要思考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月光曲》的旋律变化及乐曲之美。同时,还需要思考如何将本课的学习与之前的语文知识、技能相联系,如借助本单元第一课《伯牙鼓琴》,伯牙和子期之间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学生很快能感悟到贝多芬弹完一曲,听到盲姑娘的赞叹时,那种知音难觅的激动心情。借助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时景物的动静之美”中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方法,由音乐之美转而深入体会语言文字之美,美美相承。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关联知识节点,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三)设计挑战性任务,拓展认知边界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的深度参与,因此,在深度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的思维能“跳一跳”,体验学习乐趣,拓展认知的边界,实现能力提升。
在备课《月光曲》时,笔者设计了以下挑战性任务:
1.创意表达任务:仿照课文第9自然段,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尝试将《月光曲》的旋律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语言文字片段。
2.创新任务:在课后作业中布置学生写一写自己第一次听到喜欢的音乐的感受。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所学,回忆自己听音乐时的场景、心情和感受,然后运用语言文字将这些感受表达出来。
总之,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备课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在定准学生学习起点、学习难点的基础上,深度解读文本,在思维边界处设任务,搭支架,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思”为核心的阅读教学策略
深度学习下的教学理念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在“学为中心"的深度备课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以笔者《月光曲》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这段话中两次提到“清幽”。第一次是说茅屋的环境清幽,第二次是说月光清幽。
借着这些文字和你的想象,你认为“清幽”是什么意思?
生1:幽静的意思。
生2:美丽的环境。
师:(出示词典)词典中,“清幽”的意思是(风景)秀丽而幽静。
师:在古诗中,常见“清幽”。有直接提到“清幽”的
生齐读:(出示1)海涯上皎洁,九门更清幽。
生齐读:(出示2)坐朝繁聪览,寻胜在清幽。
师:也有暗含意境清幽的
生齐读:(出示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生齐读:(出示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这清幽的环境总和谁分不开?
生:月光。
师:所以,我们要写“清幽”,就不能只写“清幽”,可以写—皎皎的月光。
师:这首享誉世界的音乐名曲,就是在这诗一般的清幽的环境中创作出来的。
让我们透过文字想象着当时的画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学生齐读文段。
在这段教学中,笔者没有如往常一样只满足于出示“清幽”的意思来解释词语,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来到古诗园地中,寻觅芬芳。学生在诗意的朗读中自然明白了,原来这就是真正的“清幽”。图文并茂,读思结合的设计令学生印象深刻,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也更深入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47.pd原版全文
(二)思辨引路,促进深度学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思辨引路的方法能有效促进深度学习。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鼓励多角度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中,学生学习和想象了皮鞋匠听到乐曲后的三幅画面,教师顺势提出问题:“盲姑娘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吗?”学生脱口而出:“不能。”转念一想,也有学生回答:“能看到,因为她是贝多芬的知音,皮鞋匠这样的普通人都能想象到,音乐素养极高的盲姑娘也一定能。”同学们纷纷点头赞同。教师继续追问:“那作曲家贝多芬呢?他即兴创作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再次陷入沉思。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回顾整个传说故事的内容。贝多芬在想什么,全在学生的朗读中。然后,通过展示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真实背景资料及他人评价,学生又看到了一个真实版本的谱曲过程。真实故事也好,美好传说也罢,学生心中自会有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可见思辨引路,能让阅读教学更具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延展。在学生阅读完文章或故事后,教师提出涉及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作者意图等方面的思辨性、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给予思维“运动”的场域,这样的课堂不仅能更加深入,也会更加灵动。
(三)评价反馈,优化教学效果
教学评一致性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的最新要求,“深度备课”的成果是否一一实现,教学目标是否圆满达成,教学中的评价指标设置起着重要检测作用。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也可以通过设置评价量表的形式即时评价,及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优化教学效果。例如,在学生进行小组或同桌朗读练习中,设置朗读评价标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声音的轻重、快慢表现乐曲旋律音量的大小、节奏的急缓;在小练笔环节,可以通过设置与练笔相关的要求,以达到教学和评价一体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学”为中心、“思”为核心的备课与教学策略,为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通过精准锚定教学目标,深度融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实现了学生知识水平的显著提升,更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与深度思考中不断成长。这些策略的有效实施,让课堂成为了充满活力的知识探索场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思结合”的良性循环中,挖掘自身潜力,成长为具备创新思维与终身学习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责任编辑 李少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4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