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探析

作者: 欧远涛

在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下,科学探究的魅力逐渐成为了学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当他们在合作中不断产生思维碰撞时,所形成的火花必然能够点缀小学科学课堂。因此,无论是从核心素养的视域出发,还是从素质教育的“生本理念”来看,让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以更为个性化的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探求真知,无疑是当下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始终追求的教学创新方向。

一、合作学习模式与小学科学教学有效融合的教育意义

新课标理念指出,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发现、思考、质疑和创造的思维动态过程,“探究”即是科学课程的核心。把合作学习模式的精髓渗透于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仅能够让科学课堂呈现出实践和探究的特性,以更为激情蓬勃的朝气和欣欣向荣的风貌来迎接每一次教学创新的挑战,也能让学生在集思广益中优势互补,运用积极向上的合作探究精神来实现自身个性化的健康发展。此外,合作学习模式体现的是一种科学合作精神,它足以成为学生情感沟通和思维碰撞的桥梁,在推进生生互动和交流的同时,让科学实践活动成为激活学生科学创造思维的动力源泉。由此一来,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都能在合作精神的驱动下达到更为优化的水准。

二、合作学习模式与小学科学教学充分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分组,关注合作学习价值。小学科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的时候,需要秉承“生本思想”的要求,多倾听学生的内心诉求,关注他们的日常学习行为活动,依据他们的个性特点、认知水平、合作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表现情况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取长补短,均衡调配"的分配原则,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学习小组中,如有的学生创造思维较为活跃,但性格较为内敛;而有的学生探究能力较弱,但个性活泼开朗。这样看似毫无原则的混合搭配,往往能够促使他们各司其职的发挥出最大的竞争力,在科学合作探究中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

(二)创设情境,凝聚科学实验精神。对于小学科学课堂而言,理论是实验的精髓,良好的科学实验活动对学生科学合作探究精神的激活和合作实验能力的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在生动科学情境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的画面来引导学生明确合作实验的任务,让他们在理解和把握科学知识信息的同时获取到更多在实验探究中的精神感悟。玩具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物品,而《神奇的小电动机》正是引导学生探究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及构造。在学生兴趣的驱使下,教师不妨巧设趣味科学情境,并灵活设置实验探究悬念,引领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来一同探求“小电动机转动的奥秘”。首先,教师应当借助科学情境来激活学生对玩具小电动机功能的思考,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小电动机构造的图片来向学生直观讲解,使他们能够围绕着核心问题“为什么小电动机通电便会转动?”展开思考。随后,教师可以捕捉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好奇和欲望心理,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如有的学生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步骤,有的学生负责分析结构,而有的学生动手操作流程。这样一来,当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反复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时,他们不仅能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也能收获到合作实验的丰富体验。

(三)多元评价,展现合作个性魅力。在合作学习模式应用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捕捉学生在科学合作探究中的评价生成资源,通过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展现出个性的魅力。《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打通了学生通往昆虫世界的道路,当学生能够保持着科学探究的积极态度和合作精神,运用放大镜来与同伴共同完成对昆虫特殊构造及其本领的观察探讨,如蝴蝶的翅膀、蟋蟀的耳朵和昆虫的触角等,他们不仅能够获取到更多昆虫的知识,也能在日常生活中以科学的眼光来探求生活中的科学奥秘。在这个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确立观察内容,围绕着昆虫的肢体、外形以及功能来展开协作性的合作探究活动。随后,教师可以依据他们合作探究任务的质量和完成的效率进行综合分析,再细化到每个成员各司其职的个性表现,运用“过程一一结果”再由“整体—个人"的形式来优化多元评价结构,给予学生更多合作探究的信心和动力,推动科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责任编辑 徐国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4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