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运用
作者: 周清玉一、问题的提出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要求学生通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以及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来增进对古诗词的理解。然而,在本人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这一环节对学生存在较大难度,进而导致了部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热情减退,影响了其整体学习效果。
二、原因分析
(一)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过程,他们往往通过观察、触摸、操作等具体活动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具体、直观的形象和经验。
(二)古诗词教学方法方面。1.忽视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过于强调对古诗词字词句的背诵和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2.未能遵循古诗词文体的教学原则,古诗词蕴含深厚的情感、深远的意境与深邃的哲理。仅仅依赖抽查背诵的方式,试图让学生直接想象画面与感受情感,其效果难以达到教学预期,反而可能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庆倦与抵触情绪。
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中年段古诗词教学的运用
(一)多种感官,带入诗境。1.借助音乐,进入情境。在进入到《清明》的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播放民乐《春天》,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春天”的主旋律一响起,学生的眼睛也一亮,那音乐细雨般飘洒在课堂中,滋润着学生的情感。学生从美妙的音乐走进优美的诗歌,对诗歌的兴趣油然而生,烘托了唯美的学诗歌的气氛。2.借助体态,进入情境。在谢素梅《枫桥夜泊》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赖表现诗歌,在课堂中,学生用手臂在空中挥舞的动作展现‘霜满天'的朦胧感;用双手放在脸的一侧,做出睡觉的姿势来演绎“江枫渔火对愁眠”;用双手合十的动作表现“姑苏城外寒山寺”;以及用水流的形式表现”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借助动作提高了诵读能力,还提高了记忆的能力。
(二)反复吟诵,因声入境。1.标注诗歌节奏进入情境。在《枫桥夜泊》的教学环节中,谢素梅老师首先指导学生准确地划分诗歌节奏,随后,她进一步引导学生采用“-”符号标记出需延长发音的字词,并在诵读过程中切实体验这一技巧。此外,她还着重强调了诗歌中每个字的声调,要求学生将阴平、阳平的字标注以横杠,上声、去声的字则标注以竖杠,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声调在诗中的分布规律,从而使学生初步建立对平仄概念的认识。当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诗歌后,谢老师鼓励他们自主观察并分析诗歌停顿划分的位置,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总结七言与五言诗歌各自的节奏特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逐渐掌握诗歌诵读的技巧,还能够提升他们自主探索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最终有效提升其古诗词诵读水平。2.依平仄吟诵进入情境。在《清明》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体会和感悟的基础上,吟诵涵咏,因声入境,品意境之美。初步感知诗歌,疏通文字,让学生对更准确地理解诗文。3.配乐吟诵感悟情境。通过配乐诵读,带动学生诵读,营造出的情感氛围。学生也仿佛走进了诗人当时的场景,在繁霜漫天的月夜,听着寒鸦鸣声,看着若有若无的渔火,却始终无法成眠,姑苏城外出哪来的钟声,是不是让诗人的内心减少了这种忧愁。在音乐的旋律与吟诵的节奏、语调相互映衬中,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表达更加饱满、深刻,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共鸣和感受。
(三)活动拓展,优化情境。在《清明》教学的课堂导入中,我出示学生在学习《元日》后制作的传统节日文创,如书签、风筝等,创设“为传统节日代言"的情境。以文创作品的展示增强了古诗词学习的互动性,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学生需要发挥创新思维来应对挑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之后我请“清明节传统文化代言人"学习小组分享搜集整理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学、教师等进行交流和合作,这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清明》教学的最后,我出示文明祭扫、祭奠先烈的活动照片,带学生进入祭奠先烈的活动情境中,引导学生体会清明节日文化,传承清明节日精神,传递对英烈、亲人的纪念。
责任编辑 徐国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5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