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班级管理中制度刚性化和教育柔性化实践策略

作者: 张璇 姚书志

制度刚性化和教育柔性化是班级管理中的两种重要方式。制度刚性化强调规则和纪律,通过明确的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确保班级秩序的稳定;而教育柔性化则注重情感、个性和人文关怀,通过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研究两者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于优化班级管理策略、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班级管理中刚柔并济的意义

(一)制度与温度的统一。刚性的制度保障班级有序运转,如考勤制度、课堂纪律,柔性的关怀则体现育人温度,如个性化谈心、情绪疏导。这种平衡既避免高压管理导致的师生对立,又防止过度宽松引发的纪律涣散。如课堂考勤,既要严格执行班级考勤制度,又要主动了解缺勤学生的心理、实际困难等问题。

(二)权威与亲和的调和。教师通过公正的奖惩措施树立威信,即制度刚性化,借助共情沟通建立情感联结,即教育柔性化。这种平衡使学生既保持敬畏心又不失亲近感。例如,处理学生矛盾时,既按班规处理冲突,又创造机会让双方通过合作任务重建关系。

(三)原则与弹性的智慧。在学风建设等核心问题上坚守底线,如学术诚信零容忍,在非原则问题上保持变通,如作业提交时间的特殊调整。这种动态平衡既彰显教育原则,又体现人文关怀。典型如对学困生的作业要求,在保证学习效果的前提下适当弹性化。

二、班级管理中制度刚性化和教育柔性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制度设计缺陷及评价体系失衡致制度刚性化的负面影响。1.源于制度设计的缺陷,为完成考核目标或分数上线作为目标设计制度,班主任将班级管理流程全由班干部执行,忽视真实的教育事实。2.源于评价体系的失衡,学校以成绩、纪律排名考核教师,倒逼班主任和教师优先选择“高效管控”而非“慢教育”。

(二)教师素质和社会文化制约致教育柔性化的实施困境。1.源于教师素质不同,部分教师将管理者与教育者身份对立,难以兼顾规则与情感引导,且缺乏心理学沟通技巧,面对复杂问题“要么硬压,要么妥协”。2.源于社会及家长的功利教育观,家长对“严师出高徒”较为推崇,且代际观念冲突直接挤压柔性化教育的施展空间。

(三)个性化教育欠缺和学生层次不同致刚柔相济执行冲突。1.源于目前师生比例失衡,在大班教学中,教师难以针对每个学生实施个性化柔性策略,照板煮碗式打造标准化的学生。2.学生层次不同,教师在心理辅导、家教协作配套机制不完善,即得不到多方面支持,形成“孤军奋战”的、“一人应对多人"的支持系统失位困境。

三、制度刚性化与教育柔性化“管育平衡”的实践策略

(一)制度设置抓闭环,评价机制重动态。1.班级制度的有效性依赖于“制定一执行—反馈—优化”的闭环设计。传统管理常停留于“制定规则”与“刚性执行”的单向流程,导致制度僵化。闭环管理强调学生参与共治、过程动态监督、定期复盘迭代优化机制,这样班级制度规则就兼具权威性与灵活性,减少压制与形式主义。2.动态的评价机制能聚焦“成长性”育人导向,摒弃“唯结果论""唯分数论"的静态考核,制定多维度追踪策略,教师即时反馈,制定弹性化的评价标准。3.班级管理实践案例:L老师刚开始带班时,班级是年级同类班级较差的班级,但他对班级学生后进能力充满信心,在开学时,组织学生召开讨论会,共同制定班规公约,进行提案征集,增强每个人的集体认同感,设立班委轮值、师生共评机制,整个学期都以周单位,安排责任人督查执行,实时记录规则执行偏差的问题,班主任和全体学生一起对班规进行动态调整,每周班会课进行上周复盘和本周计划,执行惩戒及反思制度。期末时从整体到个人对学期表现进行总结,班级制度及规则多数内容都是围绕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积极生活心态、阳光人生规划等主题,执行强调闭环、重视动态评价及调整。

(二)教师培训多元,家校协同充分。1.从学校管理看,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教育能力是突破教育柔性化困境的关键,如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对个性化需求应对不足等。多元教师培训通过开展涵盖教育理念更新、个性化教学策略、信息技术应用、心理健康辅导等多维度的培训,教师能够拓宽视野,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2.在学校制度建立中必须考虑的环节是家校合作,甚至是家校社合作,而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及科任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渠道也要通畅,学校的教育要与家长有沟通有联系,如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从刚性管理看,作为“最小细胞”的班级,每位学生背后就是一个家庭,必须通过明确的家校合作制度,确保家长和教师在教育目标和管理规则上达成一致。3.班级管理实践案例:新生入学时,学校牵头各班级设立家长委员会,计划全年度召开家长座谈会、家长日,如家长听课、家长陪餐活动等,师生与家长一起学习学校的《家校合作章程》,在这个基础上制定《班级家校合作章程》,明确家长和教师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确保双方在教育过程中有章可循。成立班级家委会的同时明确职责,教师和家长应共同遵守教育政策,确保教育活动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三)发挥学生主体,落实个性化管理。1.发挥学生主体就是班级民主管理、全员民主参与,民主参与是指班级成员(包括学生、教师等)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享有平等的发言权、决策权,能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的讨论和决策。2.个性化管理是指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等特点,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和教育计划。3.班级管理实践案例:德育处Z主任在课后服务时间巡堂中发现,有些班级的学生能够安静自主学习,而有些班级一旦没有教师在,就无法静下心来学习,非常吵闹。经过调查发现,有个较优秀的班级的班主任在班级实行小组自治制度,开学前,让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的奖惩制度,班级以6人一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有特别名字,奖惩也以团队为单位,一荣俱荣,组员职责分配明确:设置班级论坛,讨论哪些班级规则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更容易被接受;围绕考试分析的经验分享会、开展不同主题的班级辩论会都全权由学生负责,班主任提出指导意见,体现学生是班级主人翁的意识,让学生自主建立自治的刚性化制度,教师从旁柔性化管理,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随后德育主任在班主任大会展示了这个班的“小组自治”管理模式,别的班级纷纷效仿,期末总结反馈均非常好,后进班级进步明显。

责任编辑 徐国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5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