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作者: 黄凤仪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标识,它承载着厚重历史、价值观念和丰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璀璨结晶,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与身份认同感的肥沃土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已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身为语文教师,应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摸索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构建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1.丰富教学资源和形式。汉字、成语、格言、古诗词、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接触丰富的文化遗产,极大地拓宽知识面和阅读视野。

2.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组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汉字文化、诗词文化等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夯实汉字和诗词教学,可培养语言和审美鉴赏能力,提高思维水平,增强文化自信。

3.发挥文化育人价值。传统文化蕴含的伦理道德理念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其中的道德准则有助于学生建构正确的人生观,明确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布局与分类

统编版教材的最大特色在于选取的传统文化选文数量大幅增加,其中古诗文比重大量提升,从69篇增至128篇,增幅达 86% 。学生从一年级起便开始接触众多古诗,进入三年级后,每课两首古诗的编排增至三首,教学课时也随之增加一课时。古人借助古诗词抒发感情、传递思想,是感悟人文情怀、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依托。其数量的增加,对小学生感受古人用词之精妙、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策略

1.整合教材,融通资源。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时,可紧密围绕“知音文化”这一主线,把本单元的《伯牙鼓琴》《月光曲》《书戴嵩画牛》《京剧趣谈》,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以及课外的《梅兰芳的知音刘天华》《文心雕龙·知音(节选)》等内容进行系统整合。通过文学、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了解知音文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学习体验中,感悟知音文化的深厚内涵与独特魅力。找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关联整合,优化重组,可以让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发挥 1+1>2 的效能,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立足教材,深挖资源。(1)汉字寻根。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独特符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承载了丰富且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古诗词,品析关键字,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还能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见《元日》一教学片段:

探索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0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元”字像什么?

生:像一个走路的人。

师:是的,上面的一横就是表示人的头部,“元”的本义为“人头”。因此它有两种引申义:一是为首的,如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可以称为元首,部队的首领叫元帅;第二个是开始的,第一的,比如考试取得第一名成为状元,新年里的第一个月叫元月。那这里的“元”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开始的,第一的的意思。

师:对,课本里注释了“元日”的意思,谁来读一读?

课本注释:指农历正月初一。(生读)

师:这里的“正(zheng)月”是农历的第一个月,农历是古人的伟大发明,根据月亮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创造的,又称为“太阴历”“阴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元日”就是阴历里的正月第一天。而国际通用的“公历”也称“阳历”,它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规律创造的。所以“元日”是农历的说法,又称新正、新元;公历新年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为了区分,现在称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为“春节”,阳历新年的第一天成为“元旦”。

这里的学习环节紧扣“元”字进行汉字寻根,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了历法的传统知识,体会华夏祖先创造历法与汉字的智慧,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了文化自信。

(2)按“图”索“资”。对于教材中众多蕴含中国元素的封面和插图,教师应做到图文结合,预设使用契机。可让学生自由翻阅、在导入新课时呈现、边学文边欣赏、凸显重难点时呈现或用于课后拓展。教师在课堂上策略性运用这些富有传统韵味的画面,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丰富想象能力,促使他们萌生文化自信与自强的意识。

3.拓展教材,开发资源。以教学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教师可从“春节”这一节日入手,先让学生阅读文本了解北京春节的系列习俗,再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通过对比感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中国传统习俗特色,对我国春节有初步了解和认识。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以“春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可分为“春节知识站”“春节体验站”和“春节文学站”三个部分。在“春节知识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春节”相关内容,如春节的来源、节日习俗及美好寓意,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感知春节文化的内涵;在“春节体验站”,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回顾春节期间和家人一起参与的大扫除、逛花市、贴对联、拜年等活动,分享体验感受,领略传统节日习俗的魅力;在“春节文学站”,师生一起策划一场“春节联欢会”,朗诵春节的童谣、古诗词,演唱拜年歌曲等。通过一系列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从传统习俗的体验上升到传统文学的滋养,提升语文素养。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托,然而教学活动不可完全受制于教材。教材文本中虽蕴含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但确实难以做到全面覆盖。为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深入探索其背后的深层寓意,教师需积极开发课外资源。可从教材文本的主题、情感、语言等方面入手,引入与之相关的资源进行补充,完善资源配置。例如,在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的《腊八粥》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引入课外学习资料,为学生打开了解传统文化的新窗户。通过引入“腊八粥”相关的历史起源资料,让学生穿越时空,看到腊八粥在岁月长河中的演变。从古老的传统典故里,学生们能体会到先人们的智慧与情感寄托。饮食文化的介绍,则让学生了解到腊八粥丰富的食材搭配背后所蕴含的养生之道和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 徐国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5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