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因“问题”而不凡
作者: 叶凤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可见,数学课堂的心脏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的有效实施,有利于教与学的提质增效,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以“核心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经历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深刻理解知识和掌握思想方法,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锻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一、紧扣情境,提出核心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借助真实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探究。学生能更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进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认识小数”(三年级下册)的前测中,了解到学生虽然在生活中对“小数"有所接触,但并未真正了解小数的含义。因此,依据生活情境的角度巧设核心问题,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卷入到学习中。因此,在“认识小数"伊始,教者设计了小朋友坐公交车免票身高调整的情境:“在以前,身高不超过1.1m 的可以免费乘坐公交;随着社会发展,小朋友的身高普遍增高。2011年后,调整为身高不超过 1.2m 的可以免费乘坐,相比以前提高了0.1m 。”教师根据具体情境提出4 究竟有多长? 0.1m 与 1m 有什么关系呢?”等问题,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表达并分享对0.1m 的见解。“是多长?”这个问题是启动学生调动已有的米制经验,
与 1m 是什么关系”则是揭示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实质。以核心问题推进课程,逐步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的知识。这不仅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凸显小数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助于学生深刻感受小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联接旧知,提出核心问题
“比例的意义”的学习基础是比的意义、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比例与比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通过“比”引进“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带着核心问题去探究和理解“比例的意义”,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学习过程里。因此,在教学时,结合“比”的知识设计以下核心问题:1.求比值,探规律。通过求比值,调动学生已有的“比”的知识经验,再通过观察发现:第一组三个比的比值相等,因此得知第一组图形的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第二组三个比的比值不相等,第二组图形大小、形状都不相同。为学生挖掘比例概念的内涵做好铺垫。2.归纳概括,理解概念。教学时,学生以真问题“什么叫作比例”为研究核心,经历“写比、求比值—发现规律—表示规律—揭示概念”过程。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尽可能延伸,理解比与比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显著差异。
三、抓住本质,提出核心问题
例如,《正比例》这节课,笔者备课时思考:正比例的核心本质是什么?抓住什么就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在帮助学生建立“正比例,概念表象时,是让学生机械记忆结论重要,还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变量之间变化关系的过程更有意义呢?经过研读教参、教材和反复推敲,发现:后者更为重要。如果学生能够对两种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有足够深刻的认识与理解,那么“正比例"这一数学模型自然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围绕“相关联的量”和“比值一定”设计了两个核心问题,并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理解变量,深入领会“正比例”的意义,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课始,学生感悟相关联的量后,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在引导学生探究“相关联的量”这个核心问题前,教师抛出学习任务,明确探究要求。学生通过几个材料的对比和辨析,发现异同之处,初步体会“正比例"的意义。由此揭示正比例关系的第一个核心问题: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是正比例的本质。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正比例,有助于他们深入把握这一数学模型的精髓。在理解“相关联的量"后,让学生根据三个表的变化情况继续补充表格,发现其中的规律,学会用“函数”的眼光去理解数量关系中量与量的变化规律,深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这节课是学生首次从变量的视角出发,深入探究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实现从“数量”的简单理解到“关系”的深度探索的跃迁,是学生学习函数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契机。核心问题“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为正比例概念的形成和内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在它的引领下,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提高。
责任编辑 徐国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5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