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探与述

作者: 关杏媚

小学阶段的美术欣赏教学,一直是充满挑战与未知的智慧课堂,同时也是美术教师们的一块硬伤。长期以来,特别是低年段的美术欣赏教学,学生们对美术语言的认知和表达的碎片化,让低年段的学生对美术的欣赏仅停留表象上,难以获取深层次的认知。

一、小学美术低年段欣赏教学的重点

在新课改中美术学科课程内容框架中,我们很清晰地看到1-2年级的学习任务首先是要学会欣赏身边的美,其次要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维活跃,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对事物有基本的认识和审美,难以用美术语言深入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因此,美术语言的输出,应该从低年段美术教学中开始,重点放在对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上,以此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以及绘画表现力等,在学习中慢慢积累和感受美术语言的魅力。

二、“探”的奥秘

(一)探寻,发现美。《民间玩具》一课本着挖掘本土文化的宗旨,特意让孩子们从身边的民间玩具入手,既让学生脱离了陌生感,也让学生在自我探寻的过程中得到外援,让学生学会欣赏民间玩具,发现它的美以及背后的内涵。在上课前两天,笔者便布置了这样一个亲子预习任务:跟爸爸妈妈一起寻找身边的民间玩具,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并把实物带进课堂。在预习任务下达后,很多学生兴奋地告诉笔者:可不可以拿自己珍藏已久的机器人、洋娃娃、游戏机等等,笔者笑着回应:它们是不是民间玩具?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民间玩具一词确实陌生,难以判断哪些才是属于民间玩具,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去寻找,才能找到答案。

(二)探赏,剖析美。在教学中,在《民间玩具》欣赏教学过程中,首先,问题设置应由易到难地进行启导。在引导学生对风筝进行观察的环节,笔者设置了一系列启导式问题:看到了什么?它的外形取自哪种动物?在色彩上,以什么色为主?整体效果怎样?风筝上有哪些吸引你的图案,你知道它们有什么寓意吗?这样的问题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自身观察出发,层层递进,让学生沿着教师提供的指引去寻找答案,高质量地学会赏析民间玩具的步骤和方向。其次,问题设置应当抓住重难点,教学中所有的环节都是为解决重难点服务的。为解决本课的重点(通过自主学习能表述出民间玩具的材质、造型、色彩、形状等主要特色以及它的民俗文化知识),设计了介绍欣赏民间玩具的几个要点:玩具名称、材质、造型、颜色、喜欢这个玩具的原因以及新发现,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与细致的观察,表述出对民间玩具的外形以及内涵的认知,从而引导聆听者用欣赏的眼光去赏析民间玩具。

(三)探究,感悟美。在学生对风筝的材质、造型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后,借助风筝的介绍视频,让学生对风筝背后的文化故事以及历史有深入的了解,并设置了问题“你有什么关于风筝的新发现吗”,让学生从更深层次去了解风筝,让学生明白到:原来除了从外形上去认识风筝,我们还可以关注风筝背后更多的人文内涵。只有探究到了一定的深度,才能让欣赏者对艺术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让学生从心底里埋下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种子。

三、“述”的施行

(一)加强趣味性欣赏,激发描述性语言的表述。《民间玩具》一课中,在探索环节之初,设置了“玩一玩”,让孩子体验玩的乐趣,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以最好的状态主动投入到教学中,为接下来的表述输出达到身心放松的状态。其次,创设适合的教学环境,提供引导性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描述性语言的表述。以4-6人小组进行讨论,总结汇报关于风筝的发现。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讨时,提供了学习单,让学生根据引导,从材质、造型、色彩、图案以及寓意等方面进行观察讨论,鼓励学生用描述性语言表达对风筝的直观感受。

(二)创新教学内容,注重创新性语言的培养。在欣赏民间玩具风筝的时候,除了常规的材质、造型、颜色等方面的表述,通过多媒体视频的欣赏,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风筝,并引导学生表述:从视频中,你看到有什么关于风筝的“新发现”吗?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新发现”有了浓厚的兴趣,给予了笔者很多关于风筝的创新性语言表述:起源、原理、改造、民俗、融合、传承·可见,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知识,更多的是无止境的探索和发现,让他们不断丰富美术的创新性语言,对艺术品的赏析达到品和述的一致高度。

责任编辑邱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5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