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年段作业优化设计研究

作者: 黄甜 李志勇

“双减”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及校外培训压力,以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关键学科,其作业设计的合理性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兴趣有着直接影响。不过,目前小学数学高年级阶段的作业设计尚存一些不足,诸如作业形式较为单调、设计思维僵化、缺少层次划分以及趣味性乏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优化小学数学高年段作业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状分析

为了落实“双减”政策,教师应布置具有个性化、灵活性和差异性的作业,旨在匹配学生的学习需求,缓解其课业压力,确保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构建起全面的数学知识框架。在作业设计层面,老师们很多都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作业”的想法,但实施起来颇为困难。首先,教师的精力有所限制,难以全面细致地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其次,作业设计对教师而言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它需要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准确把握;再者,实施分层作业设计意味着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对待,这可能会引起部分学生或家长的不解,而能否获得家长的支持,也成为了分层作业实施过程中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策略提出

(一)设计口头表达型作业,培养语言逻辑思维、数据分析观念。教师可以灵活布置在新课教授后如复述数学概念、解释数学原理;复习课如让学生回答问题、讲述解题思路;练习课,如让学生口头解答题目、分享解题经验;课外拓展如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或者让学生向家人讲述某个数学概念或原理等,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设计动手操作型作业,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比如在“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圆柱的认识”“圆的认识"等课时,通过裁剪、制作图形等操作来加深对图形的理解。也布置一些动手调查、记录数据的作业,如统计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结合具体情境,如测量校园内的物体尺寸、制作简单的数学模型等。

(三)设计研究观察型作业,发展几何直观素养。如在“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等课时,通过观察学具观察圆柱是由几个面组成,从而加强对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理解。

(四)设计思考探究型作业,发展逻辑推理素养。新课引入时:通过抛出具挑战性的疑问,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索与探究。概念理解后:在学生初步理解某个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安排一些启发性强的习题,以深化他们的理解。解题策略探索:在解题过程中,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策略和方法,通过思考和探究找到最优解。

(五)设置数学日记作业,激活学生数学思维。布置前教师预做,评估作业总量,监控作业时长。通过优化作业使学生的数学水平在思维和对话中和谐高效地发展,真正解决学生学习上“吃不饱”“消化不了”等多种问题。

三、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口头表达型作业设计案例。案例描述:在《比和比例》单元中,教师布置口头作业:学生需找到家中两样物品(如书与笔),描述它们的比例关系并解释。如:“这本书的长与这支笔的长之比是2:1,因为书的长是笔的两倍。"效果分析:此作业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提高了其观察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实物比较,学生更直观地掌握了比例知识,同时也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二)案例二:动手操作作业设计案例。案例描述:在学习《统计与概率》时,教师设计了“家庭一周开销统计"的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记录家庭一周的开销情况并绘制统计图表进行分析。效果分析:这项实践性作业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统计知识还让他们了解了家庭经济状况培养了理财意识。同时绘制统计图表的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图表制作能力。

(三)案例三:思考探究型作业设计案例。案例描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百分数应用”单元,布置思考探究型作业:学生需调查家庭月支出中各项费用占比,计算并比较哪些费用占比最高,思考如何合理规划家庭开支。效果分析:此作业促进学生将百分数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培养其经济意识和理财观念。通过调查与思考,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百分数应用的理解,还了解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年段作业优化设计研究"(202318215)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邱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6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