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视域 一核三联
作者: 郑智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调育人方式转变,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结合,突出实践作用,提倡学科协同育人。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蕴含丰富人文典故、基本常识、科技成就、艺术技能等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梳理整合、选择提炼“跨点”元素,设计项目任务,是古诗文跨学科学习关键点。
一、基本模型:“一核三联”
“跨点"通常是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内容、生长点,是学习的基础。合适的跨点自然包孕着古诗文跨学科学习的融点。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一核三联"是指引教师选择跨点,进行古诗文跨学科学习设计,助力学生生成式自主探究传统文化的主要路径。
1.一核:古诗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跨学科形式开展的古诗文深度学习,其跨点必然属于古诗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畴,否则就谈不上对古诗文的深度学习和文化传承。例如,《活扳》跨学科主题学习,立足于古诗文原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畴,就可提取“印刷术”这一跨点。同时,围绕“印刷术”这一文化意象跨点,设计“印刷术知识、印刷术文化、实践展示”三个主题学习环节。
2.三联:学科、学生、生活
联结学科,自然包孕。古诗文以汉字、民间歌谣等形式留存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古诗文深度学习文化属性导向、实践体验性学习导向。其跨学科教学涉及了传统文化、艺术、历史、道法、生物、劳动等多样学科,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悟”,深度领会古诗文传统文化精神要义。因此,其跨点必然具有自然包孕联结学科的特点,从而使各学科协同培育、文化育人。如《李清照:<如梦令》武陵春)联读》,词人创作风格、词牌变化、吟诵,可跨历史、传统文化、艺术。《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可跨历史、数学、劳动。
联结学生,以人为本。古诗文深度学习,“人”为核心,强调“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其跨学科跨点选择与设计,务必体现生本意识。以学生学情为起点、能力阶梯为基点,关注最近发展区,落实文化传承与育人立人目标。首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木兰诗》可选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兴趣点,文史互鉴设计“《木兰诗》与北魏兵制研究”跨学科学习。通过历史文献比对,绘制北魏兵制思维导图、南北朝民族融合时间轴,完成学习。其次,以“可接触、可接受、可体验”为原则选择跨点,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唤醒生活体验。最后,兼顾学生个体差异。如诗词联读、诗词风格、吟唱等难度较高的跨点放到初二、初三年级,而单个诗人、单篇诗词、单个主题等较常见和易理解的跨点,可放在初一年级。
联系生活,操作开放。实践是跨学科学习的主要方式,“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正是传统文化重要理念。跨点的选择需要为操作性、体验型学习提供充足空间和明确指引。如“茶、印刷术、月、桂花"等跨点,学生可以走进茶园、印刷厂、图书馆、桂园,了解该类物象基本知识,同时结合“茶道、月文化、桂文化、印刷史”等,进行宣传、展览,使古诗文跨学科学习过程指向多种可能,奠定学习成果多样化、学习评价多元化的基础。
二、优化路径:理论、教材、体验
基于古诗文跨学科深度学习要求与目标,“一核三联”跨点模型基本原则与方向框架,我们要通过“理论、教材、体验”三条路径,进一步优化跨点,提高适切性。
1.课标与纲要
纲领性文件为跨点的选择提供了基本理论指引。首先,课标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形式,主要材料包括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其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第三部分详细说明了不同学段的传统文化学习内容,为跨点的选择提供了具体指引。
2.教材与学科
跨学科学习设计需要洞悉学科特点和学习规律,对学生所处学段教材内容、学科方法有深入解读和敏锐文化嗅觉。单一来源对应跨点,如八下语文第一单元民俗文化主题,《游山西村》就可选择民俗跨点。也有一个跨点对应多个来源,如《钱塘湖春行》二十四节气跨点,对应二年级语文《二十四节气歌》,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用》,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学科内容。
3.生活与乡土
乡土民俗,源于生活。古诗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年代久远、难以理解、枯燥乏味,容易丧失学习兴趣。生活与乡土类跨点素材源于学生日常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乡土、日常元素,引导学生调动切身感受,联系实际生活与优秀传统文化,拉近心理距离,从而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活跃课堂气氛。如《月夜忆舍弟》《游山西村》《送友人》《饮酒》《卖炭翁》等中秋思亲、腊月春社,送别劳动等,这些跨点取材源于学生可触可感的真实生活,容易唤醒学生切身体验,取得更好学习效果。
三、运用原则:素养、聚焦、内生
运用适切跨点,创设情境任务,设计古诗文跨学科教学,需紧扣“一核三联"跨点模型,以传承文化为学习目的,遵循素养、聚焦、内生三大原则。
1.素养化目标
首先,以文化传承为旨归。文化自信作为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认同、文化积淀、文化理解、文化参与这几个方面。而古诗文深度学习正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旨,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因此,在构建学习任务链条前,要结合学段特点,围绕古诗文深度学习主任务,充分挖掘跨点文化元素,确定主题目标。
其次,以问题解决为内容。跨点联结生活,即古诗文跨学科学习要根植生活情境,变“知识学习”为“问题解决”,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获得个性化体验,理解、建构、评价、创新传统文化,培育思维、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达成深度学习。确定目标后,围绕跨点,创设情境,分解任务,制定评价指标,为课程实施做好铺垫。情境以真实为要,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触发学生体验为落点,层进式地驱动学生解决问题。设计情境任务和问题,要按照认知逻辑、问题解决逻辑、任务进展逻辑排列,层层递进,导向文化传承,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民族精神。
2.聚焦化实施
为实现古诗文跨学科预设实践性学习效果,聚焦跨点,确保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就要聚焦评价的导向与监测作用。因此,把学习评价放在任务链开端,确保学生第一时间对照评价指标,自主监控学习过程、调配学习资源、调整学习方法,实现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两者共变、同向转变、以评促教。同时,教学环节“明确方向、活动推进、成果体现”也要聚焦跨点核心学习目标。因此,教师需将任务自的作为整个课程学习开端,以终为始,明确主线,提出课程终极任务,组织教学活动,完成闭环,真正落实古诗文教学评的“同频共振”,增强育人效果。
统编教材是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体,其编排原则和体系结构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体现了知识的多样性、能力的实践性和思维的辩证性。因此,课程实施要聚焦跨学科课程与思维的交叉,主动思考与整合。比如,课程道法思维,古诗文具有丰富道法元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在古诗文教学中联合道法课程设计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内生化成果
在跨学科学习中,要合理挖掘跨点多学科属性,以学为要。基于跨点运用,通过实践、体验,深入学习所跨学科核心理念、有效方法、思维特点,在同一跨点或不同跨点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一次个性化、实操化、多感官、多学科的学习体验,最终形成以人为本的内生化成果。这将成为学生生命的独特养分,支持他继续探索古诗文等学科领域,促进终身学习。主动受其熏习,体悟课程情感情志、道德责任、人文素养等方面精髓,自觉成为优秀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弘扬者,达成文化传承、以文化人的总目标,最大程度发挥文化立人、育人效用。
作为古诗文跨学科学习的生发点,跨点对整个学习过程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明确跨点“一核三联”基本特征,选择路径寻求适切跨点,并探索其运用要义,落实文化传承、以文化人,推动古诗文跨学科深度学习精准落地。
责任编辑 龙建刚实习编辑 符水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7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