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将阅读预测策略落到实处

作者: 周飞鹏

自2019年起,统编语文创新性地将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设为阅读预测策略单元。那么,究竟什么是阅读预测策略呢?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凭借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过往阅读所学知识,借助课文中的各类提示信息,大胆地对课文内容进行猜测。随后在深入阅读过程中,积极搜寻有效信息,以此来验证自己先前的猜测,进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助力学生掌握阅读预测策略呢?

一、着眼课文题目,开启预测之门

我们阅读课文时,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就是题目。一个优质的题目宛如一块强大的磁石,能够牢牢吸引读者的目光,极大地激发其阅读兴趣。因此,在指导学生开展预测活动时,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课文题目的价值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剖析、理解题目,将其作为开启阅读预测之旅的起点。

例如,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不要提前阅读课文内容。待学生读完课题后,立刻抓住时机引导他们展开预测。

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心里一定充满了好奇,为什么老屋总也倒不了呢?难道是被神秘的魔法保护着吗?”

学生们的思维瞬间被激活,纷纷踊跃发言。

学生1兴奋地回答:“会不会老屋里面住着一位善良的神仙,是神仙在守护着它,所以它才不会倒?”

学生2也不甘示弱,抢着说:“我猜老屋和神话里的孙悟空一样,拥有长生不老的神奇能力!”

教师继续微笑着鼓励道:“还有同学有不一样的奇妙想法吗?大家尽情发挥想象。”

其他学生也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也许是建造老屋的材料特别坚固,历经风雨也依然屹立不倒。”

“说不定房屋的主人特别爱护这间老屋,经常精心修,所以老屋不会倒。”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大家的想法都太独特了,想象力简直太丰富啦!老师为你们点赞。”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巧妙借助文章题目,成功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了大胆且富有创意的预测。在这一环节,教师无需过分纠结于学生预测内容的对错。因为即使预测出现偏差,也远比学生毫无思考、被动接受要好得多。毕竟阅读预测并非一而就,而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学生持续预测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他们将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阅读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二、借助文本插图,丰富预测想象

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课本的显著特色。那些色彩绚丽、生动有趣的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插图,绝非简单的点缀,而是蕴含着丰富能量的学习助手。一方面,它们是理解课文的桥梁,将抽象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帮助学生轻松跨越理解的障碍;另一方面,它们更是阅读预测的有力助推器,图中细微的线索、独特的场景,都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在阅读前就开启充满趣味的预测之旅。

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课文中绘制了一幅老屋的插图。图中的老屋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脸上布满深深的皱纹,留着花白的胡须,尽显苍老之态,然而又透着一股和慈祥的气息。房子的门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裂痕,门角还有一个大破洞,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在老屋门前的台阶上,静静地坐着一只小猫,它正仰着头,专注地与老屋交谈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老屋的外观、周围环境以及小猫的特征,让学生大胆预测小猫会对老屋说些什么,而老屋又会给出怎样温暖的回应。当学生阅读时,自然会将看到的文字与眼前的插图紧密联系起来,对相应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巧妙地在相应情境中,用老母鸡、小蜘蛛等角色替换小猫,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大胆预测后续情节的发展变化。

三、依托故事情节,深化预测思维

在成功引导学生紧扣课文题目、借助文本插图进行预测后,学生的阅读思维已经被充分激活。当他们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时,真实的阅读体验也会随之而来。此时,学生很可能会发现自己先前的预测与故事实际发展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时,教师一定要密切关注到这一差异,及时引导学生调整思考方向,让学生在持续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并合理预测接下来的情节发展。

例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小猫顺利得到帮助离开后,老屋那沧桑的声音再次缓缓响起:“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这句话一出现,小猫便恰好前来求助。如今同样的话语再次出现,相似的情况是否会再次上演呢?在这个故事的关键过渡阶段,教师可以巧妙提问:“同学们,老屋又说要倒下了,你们猜猜这次会发生什么?还会有小动物来寻求帮助吗?”通过这样的引导,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促使他们在思考中不断发展自己的预测能力。又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中,读到小男孩剪了胡萝卜先生的一段长胡子时,教师不要急于推进教学进度,而是适时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这么神奇又好用的长胡子,大家想一想,它还会被谁剪掉呢?这个人又会用长胡子做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这种依托故事情节进行预测的方式,能让学生既紧密联系生活经验,又深入理解课文情节,真切体会故事逐步发展的过程。

四、锁定故事结局,拓展预测空间

在日常教学中,故事结局预测环节常常作为课堂阅读延伸的重要拓展部分出现。学完课文后进行结局预测,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更能有效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时,当读到课文结尾:“老屋到现在还站在那儿,边晒太阳,边听小蜘蛛讲故事1。"时,许多学生意犹未尽,内心仍对后续情节充满了强烈的好奇,迫切渴望知道是否还会有类似的温暖故事发生,或者是否还有其他奇妙的情节发展·…·当教师告知学生这就是故事的现有结局时,学生们难免流露出一丝失望之情。此时,教师要及时巧妙引导:“同学们,你们看,这老屋很久之前就说要倒塌了,可就是因为它不断热心地帮助他人,才一直坚持到现在,而且说不定还会坚持更久呢,这对老屋来说,其实就是一种别样的幸福呀!”这样的引导既让学生感到欣慰,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领会文本所传达的主题。紧接着,教师又可以神秘地告诉学生这并非故事的最终结局。此时,学生的兴致瞬间被再次点燃,纷纷热烈地展开预测。有的小组激烈讨论老屋最后到底会不会倒下,有的则深入探讨还会有哪些可爱的动物来寻求老屋的帮助··

这种基于故事结尾的教学补充和预测活动,就像为学生推开一扇通往全新故事世界的大门。门后,满是新奇的情节与未知的发展,激发着学生的好奇心。教师有序组织学生深入探究,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开启新一轮预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认知能力得以显著提升,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的进阶与成长。

五、巧用故事续编,提升预测能力

统编教材对预测单元课文的编排别具匠心,课文结尾大多留下悬念,让学生读完后情不自禁地推想故事的后续发展。教师可顺应学生的兴致,让学生预测后面可能发生的事情,将故事编得更详细,让学生感受预测带来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小狗学叫》一文时,小狗最后到底有没有学会叫呢?课文并未直接给出明确答案,而是别出心裁地呈现了三种可能的情况:遇到一头小母牛;遇到一位农民;遇到一条狗。结局究竟如何呢?课文以意味深长的“·…"表示,给学生留下了广阔无垠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有趣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奇思妙想,对故事结局进行大胆预测。在学生完成续编后,安排小组交流环节,让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故事,比较哪种结局最为合理、有趣。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有理,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阅读和创作中,切实体验到乐趣,不断提升阅读预测能力。

总之,在这一系列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发展,适时、灵活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课文进行预测。并且要鼓励学生将阅读预测策略积极运用到日常阅读中,让预测成为一种习惯,真正将阅读预测策略落到实处,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先云.预测阅读策略单元的编排及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J].小学语文,2018(9):46-50.

[2]蒋燕.运用预测策略提升阅读能力—以《小狗学叫》为例[J]语文天地,2021(1):60-61.

[3]巫兰珍.选准时机,让预测策略落到实处[J]小学教学参考,2020(19):23-24.

[4]胡凤敏.让预测阅读走向高效—对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20(22) :16-17.

责任编辑 邱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7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