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问题链教学的运用探究

作者: 罗鸿艳

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重要举措。通过有逻辑性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解疑答惑,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学生通过问题链主动探索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可以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历史认识,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一、高中历史问题链教学的设计理念

1.多维发问:凝练问题链教学目标。教师需要针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情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设置教学目标,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教学目标转化为主问题,把握教学重难点,做好设计问题链的第一步。

2.层层设问:精心构造问题链层次。这里所说问题链层次,指的是围绕教学自标的问题之间要有逻辑性,问题的设计要有关联且层层递进,利用这种方法,促进学生进行历史整体学习。

3.灵活细问:具体问题链教学细节。最后需要注意问题的细节处理,如问题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学情,是否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的;此外丰富教学手段,如设计丰富的历史情境,运用多种史料,重视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学习,重视主题的拓展与升华等,发展学生的批判、解释、实证等素养水平。

二、《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问题链教学的具体运用

(一)课标分析。基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内容,解读历史课程自标,要求学生“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与三省六部制等基本概念有所了解。但是,他们对这些制度的认知通常仅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对隋唐时期辉煌成就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深入探讨。同时对中国古代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的认识也显得相对浅薄,需要在解读、分析和概括方面进一步提升。鉴于此,教师可以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在现有知识架构上进一步提升思维能力,从而使得学习过程更加富有意义。

(三)教学目标。1.通过史料研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认识从汉朝至唐朝选官体系、中枢行政机构及赋税制度的关键史实,深入理解这一时期各项制度演变的历史脉络,落实历史时空素养。2.通过时空定位,将选官制度的变革、三省六部制权力的运行、赋税制度的变化置于具体的历史框架下进行分析,认识隋唐时期制度变化的原因及趋势,落实历史解释素养。3.通过历史情境,认识选官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创新之处,增强民族创新意识,提高民族认同感,落实家国情怀。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利用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设计问题链。

材料一:王羲之,次凝之,亦工草隶,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孙恩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佐日:“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恩所害。《晋书·王羲之传》

问题1:请指出材料中王凝之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问题2:结合王凝之解决问题的方式,谈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问题3:想一想具有如此“才能"的王凝之为何会身居高官?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该问题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历史情境中。教师将能力较弱的王凝之与当时社会的选官制度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

2.学习新知:逐渐走向公平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基于这一部分内容提出主问题“选官制度如何创新?”

教师活动一:教师依次出示材料,并提出问题链

材料一:世胃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

材料二: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昔日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问题1:指出材料一描述的现象是什么?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问题2:九品中正制最初的选拔标准是什么?为何会背离初衷?

问题3:根据材料三,孟郊为何如此开心?孟郊之喜与哪一制度有关?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搭建“脚手架”,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回顾已学知识,确保问题链的科学性。选取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及其经历作为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不同选官制度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教师活动二: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概括科举制度的发展脉络,手绘时间轴

材料四:(隋文帝)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炀帝始建进士科。—杜佑《通典》

材料五:有唐一代最主要的贡举科目是明经与进士。—张希清《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下)》

材料六: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欧阳修《新唐书》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动手绘制科举制发展的时间轴,培养时空观念素养;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并结合史料,总结出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教师活动三: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科举制

材料七: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参加考试的有国子学、州县学的生徒,也有各州按规定举送的贡士···…一直沿用到清朝。—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汪洙《神童诗》

问题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尝试对科举制进行评价。

问题2:你认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何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本研究以科举制度为核心,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机制的演变脉络。通过逐步深入的分析,旨在让学生深刻领会科举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并清晰把握历代官员选拔制度的变迁趋势,从而增强其对历史事件的解释能力。

小结:受时间与篇幅的限制,以下两个部分基于主问题的问题链如何设计不再详细说明,只需按照此逻辑,对后面的逐渐走向成熟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对应的主问题是“君主专制如何创新?”;逐渐走向完善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对应的主问题“赋税制度如何创新?”进行问题链的设置,并附以多种史料进行说明。

(五)作业反馈

隋唐时期,中国经历了由分裂状态向大一统格局的历史性转变,这一时期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辉煌时代。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在这一历史阶段尤为突出,它们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还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学们,现在请以小组形式合作,通过研究相关历史资料,探讨隋唐时期有哪些制度上的创新,并分析这些创新如何影响了隋唐的兴盛与衰落,然后撰写一篇关于这一主题的历史论文。

责任编辑邱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8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