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发感动”理论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李月云一、“兴发感动"的理论内涵
“兴发感动"说是叶嘉莹先生潜心研究中国古典诗词,融合中西方理论而创立的诗词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缪先生明确指出了“兴发感动”说的理论内涵为:“叶君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心物相接,感受频繁,真情激动于中,而言词表达于物,又借助于辞采、意象以兴发读者,使其能得相同之感受,如饮醇,不觉自醉,是之谓诗。"叶嘉莹认同我国传统诗论中心物交感的理论,并认为心物交感是引起“兴发感动”的重要原因。
二、“兴发感动”的诗教思想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发挥想象,探求诗歌感发之情。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我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诗中的前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中的“月落”“乌啼”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愁绪,月亮的下落本身就带给人一种孤独落寞之感,“乌啼"即乌鸦的啼叫,哀婉、凄厉的叫声本身就是不祥的象征,教学时引导学生从诗中关键字眼展开想象,构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月亮徐徐下落伴随着一声声乌鸦凄惨的鸣叫,秋风起,霜满天,这漫天的白霜就仿佛诗人浓得化不开的愁绪,让人倍感凄冷,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来感受,引导学生进入浓浓的愁绪之中。
2.知人论世,感悟诗歌感发之情。在教学于谦的《石灰吟》时,我采用了“知人论世”的诗歌解读的方法,引入了诗人于谦的生平背景,从仕途发展和他为人处事的原则等方面了解于谦,补充此诗的创作背景相关资料,再引入“两袖清风”的故事,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让我们对于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再来看他的作品《石灰吟》就更容易理解了。知人论世的解诗方法是学习古诗的一大方法,能让我们站在更广更高的角度上来阅读古诗,更好地把握古诗的丰富内涵。
3.以诗解诗,丰富诗歌感发之情。在教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我采用了以诗解诗的方法,即用诗人同题材的诗歌或不同诗人的同题材诗歌来辅助理解该诗。我引入诗人52岁作《关山月》“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累痕”;62岁作《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67岁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恩为国戌轮台”;86岁作绝笔诗《示儿》“死去远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通过梳理诗人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诗篇,可以发现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是一致的,那就是“早日收复中原”,至此,学生理解《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就更加容易了。
4.诗歌吟诵,传达诗歌感发之情。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词意之后,我将吟诵作为传达诗歌感发之情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学生吟诵。《长相思》一词无一句是写思乡,但是句句都是写思乡,吟诵更有利于抒发诗人情思绵长的深苦之情。“山一程,水一程”,通过平缓抒情的吟诵调,将将士们跋山涉水行军赶路的艰辛表现出来,“夜深干帐灯”,边吟诵边想象画面“夜已深,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灯下本是团圆,而我的家人在哪里呢?思乡之情溢于言表。“风一更,雪一更,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三、“兴发感动”理论对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价值
1.“兴发感动”理论有利于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效性。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兴发感动"理论,运用多种手段去促进学生感悟诗歌“感发”之情,例如创设情境、发挥想象、古诗吟诵、知人论世、以诗解诗等方法,充分挖掘古典诗词的丰富内涵,让古诗词教学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还学生一个诗意盘然的课堂。有了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学习效果明确提升。
2.“兴发感动”理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兴发感动"理论注重作者和读者内心的审美感受,重视唤醒读者真实的内心感受,陶冶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细腻的语言,想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至真至纯的美好情感,能够与作者共情共鸣,带给学生心灵的感动和美的享受,进而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的审美情趣。
3.“兴发感动”理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感发”之情的萌发与学生的想象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想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塑造”了诗歌,因为每位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就是对古诗词的创作性的理解,“感发”理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责任编辑邱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8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