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路径探索

作者: 庄家荣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活动应体现学生的独特个性,语文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解析文章、解剖内涵,通过主动而深刻的思考活动、情绪互动、情感陶冶和审美享受来丰富认知与感知的体验。教学中,更要关注学生个人阅读的感官表现和领悟力,而非简单地用教师的点拨替代学生的个人阅读体验,或教师用以一概全的观点覆盖学生独特见解的锋芒。在语文教学现场,总会发现,学生特有的阅读方式散发出智慧的光芒,带来了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情感参与。在孜孜不倦的教学教研实践活动中,对个性化语文阅读路径的探索将会带来更多令人惊喜的发现。

一、研读文本,找准切入点

为避免授课偏离重点,泛泛而谈,缺乏精进,而学生研读止于书面表层、浮于文本,那么语文教师就应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寻找人文共鸣点,萃有机融合的共情处,积极放眼于大单元的学教评预设的重心,着手于每一课甚至于每一章节所含的几个核心元素,如关键词汇、中心思想、衔接用语、标题以及疑问难点等,它们宛如篇章的中枢神经,笼络着阅读体验的主要切入点。

例如,在讲解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提出“为何作者会感到自己那么幸运?”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积极阐释各自见解。学生分析指出,作者觉得幸运的原因,在于他拥有一位慈祥有爱的母亲,经常在旁辅导和赞许,给他继续创作的自信,另外还有一位擅长写作的父亲,持续给予指引和警醒,使得作者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因此能避免盲目自傲与自满。他后来步入了成就的殿堂,其幸运程度令人叹服。也有人评价他受到了来自严格父爱与激励性的母爱的双重滋养,获得了完整无缺的关爱与教养,因而茁壮成长。的确,他的幸运使人羡慕。

这样,与文章的深入接触后,研讨思辨的课堂上,学生所表达的理解既丰富又透彻,内心自然得到了感悟和沉淀。而教师善于挖掘文章的研究点,为他们开辟了发表个人见解的空间,使得个性化的阅读讨论变得更具成效,精准构建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起点,因此能够营造出一种活跃开放的课堂氛围,如同春风拂面、万树梨花绽放。

二、多向互动,捕捉生成点

授课互动性强,过程波动,大抵超出预设范畴。解读文本并无固定答案,汲取个人理解观点乃个性化阅读教学所倡导。故而,应撇开对教材、辅导资料以及教案的过分关注,更为注重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细心观察并妥善处理学生最初的读后感,紧抓学生对文章的初步响应,以教师的机敏反应与课堂感知触觉捕获课中机遇。

我在解说《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时,让学生先独立阅读和思考,等条理清晰后,再一同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文中角色性格特征:诸葛亮智略超群、考虑周全,周瑜狭隘、偏执,鲁肃诚实守信,而曹操则是小心翼翼、疑心重重。学生与文本充分互动,感性认知与思维碰撞,在此交流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鲁肃尽忠诚实”表示异议,因为他不但隐瞒自己的顶头上司周瑜,只字不提诸葛亮借船的事实,而且明明知道周瑜居心回测,欲将诸葛亮置之死地而后快,却始终没有将实情透露给诸葛亮。敢问他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吗?不觉得有点背信弃义的嫌疑吗?假如缺乏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又怎能给出这样一个既合情合理又富有个性的观点?于是,我决定变更教学思路,督促学生重新审视原文,以文中的论据来支撑他们各自独到的解读,进一步展现鲁肃、诸葛亮等角色的立体和生动形象。

三、填补空白,寻找发散点

在定制化的阅读课堂中,教师应致力于探寻激发知识累积与智慧成长的多样化途径,学习如何搭建学习者思维的辽阔空间,唤醒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潜能。寻找思维启发点,并有效扩大学生的思维范围,这就需要教师拥有创新的思考模式和丰富的知识底蕴。

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设计的“空白地带”或“无人区”,进行创新性阅读教学;根据文章的核心思想搭建思维桥梁,进行延伸性的阅读实践;利用文章未谈及的领域,“触碰知识边界”,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开展研究型的阅读学习。

譬如,在分析《匆匆》的教学中,第三个讨论问题:“作家是如何描述时间快速流逝的情景?你能尝试仿照这种描述方法创作出几行文字吗?”此类问题不只提升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原创力。课本中隐藏这样的宝贵元素,我们应充分挖掘并发挥它的价值。

通过挖掘课文的“空白”培养学生的分散性思考,不仅有助于内化知识点,还有利于培育其语言运用技能。

四、寻求相似,形成整合点

教育过程中必须完成既定及预期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学既要拓宽视野,又需掌握聚合的技巧;既要拓宽知识面,也需培养对知识层次和架构的理解。在特定化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需清晰识别教学的核心内容与教学重难点,同时形成针对性强并可全面把握教学流程的意识和能力。

以教学《一夜的工作》为例,我着重融合各类教学资源,通过小范围的细节展现领袖的光辉形象,这是文章所要着力体现的精髓。学生若不了解总理的背景,则难以深切理解总理一夜之间辛勤劳作所反映出的伟大品质。为了加深课堂的文化底蕴,令学生更全面和深入地感知总理的崇高品格,我范读了周总理19岁写下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和柯岩创作的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并让学生接触了解周总理相关的音视频资料(如《周总理的一天》和关于总理患癌症的纪录片),以此通过不同方式与层次揭示总理杰出的一生。

如此,通过师生携手合作,共享成果,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交流合作,把共性阅读的东西统一整合。尤其是“劝说总理”这部分,它是对文章材料的综合性扩展,是建立在对材料深切体会之上的富有创意的陈述。此种互动、触发和融合的方式,在课堂上有效地实现了思维拓展,从多维度和富于创见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了更为充分的阐释,阅读理解由此激发出个人解读风格所带来的浓厚学术活力。

在以往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唯恐讲得不深入、不透彻,而面面俱到的讲解实际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且看《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的过程,如何相机诱导而水到渠成,就是充分尊重了香菱个性化阅读的有力佐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新课程阅读教学中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实现个性化对话,与作者产生心灵交汇,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拥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情感投入以及创造性理解。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个性化语文阅读路径的探究终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多令人惊喜的发现。

责任编辑 王思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9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